86、提案第20120261号
案 由: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服务
提 出 人:梁光伟(共1名)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内 容: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颁布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扶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特别是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极大地推动了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广东文化产业涌现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休闲”等新型业态,促进广东文化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使文化产业成为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依托珠三角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广东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核心层获得了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省文化产业的格局。但是,现阶段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与做大做强广东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散、小、弱。全省现在有文化创意企业上千家,但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群体散、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弱的状况,企业盈利水平偏低,龙头企业比较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 玩具、工艺品、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外围层的传统优势较为明显,但动漫、新媒体、影视科技等行业相对薄弱,行业上下游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很多创意企业缺少价值实现的市场网络,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意缺少成熟产业体系的支撑,个别案例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不具有可持续性。
3、虽然近年来动漫产品的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力作不多,缺少在国际国内都能立得住、叫得响的动漫品牌形象,动漫产品的质量和动漫原创水平、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人才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产业是有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特别是在当前传播技术不断进步、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文化产业人才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广东高端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投融资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还不成熟,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着文化与科技两张皮,文化人不熟悉科技,科技工作者文化学养不高的现状。
办 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针对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建议:
1、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夯实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建议省委省政府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在珠三角地区划出相应区域,由省内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集创意、研发、生产、交易、展示、演艺、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地将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特种电影、软件游戏、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文化衍生品等相关功能区,还将包括两到三个文化科技展示区。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快速形成广东文化产业集群,提高广东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服务。
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集中土地、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依托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成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省市及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大力支持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和资源的集中投入,支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行业龙头带动作用。
2、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由政府出资或与文化骨干企业合作,依托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市场平台,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吸引大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多层次、网络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解决我省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产业群体散、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弱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在培育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的同时,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4、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宏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科技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而成的前沿产业领域,人才是这类产业的成长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因此,要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吸引海内外人才创业就业的人才引进机制,产学研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开公正的创新评价机制、市场化的考核激励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给与相关政策支持,鼓励组建学校、培训中心,推动重点文化产业企业与专业院校联合办学,培养文化产业新型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营销人才、文化投融资人才等。要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整合,努力形成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机制,加速形成文化科技学科与文化科技产业,促使文化人提高科技素质,科技工作者提升文化学养。在人才引进和激励方面可以出台和落实包括住房补贴、人才安居工程、重点课题研究支持资金、重大文化科技创新奖励等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引进、激励高端人才。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老中青结合、高中基搭配的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形成广东文化产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
5、借力粤港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粤港合作的有利条件,推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直接贸易、兴办企业、展览、研讨会、联合培养人才等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并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管理方式,提升本土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推动广东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