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2016-12-16 02:2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30030号

案    由: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治未病倡导的是“防患于未然”的积极医疗态度。是集中医学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预防的中医哲学思维,蕴涵着我国医疗卫生方针向“以预防为主、防治重心前移”转变的思想和方法。2007年政府提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方案,初步确定广东省中医院等作为开展“治未病”试点。健康调养咨询门诊量从最初的每月300多人次上升到每月近2300人次,传统疗法中心门诊量从每月970人次上升到3400人次。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不仅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而且有利于理念在社会上的传播,树立全过程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意识。有关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一、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尚不成熟

   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医院中,多大使用昆仑—炎黄公司开发的“中医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大体包括体质辨识门诊、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及传统疗法中心“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该模式只局限于到医院接受服务的人群。

  在管理机制上,只有中医药管理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没有形成多部门的联动,相关的配套规范制度有待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有关的标准化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健康投资的市场规范和引导。

  2、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新事物,群众对其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很少,只是在一些局限的领域被专家学者认可,主要是中医药服务领域;小部分的人群也对“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认识,主要是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的老年人。

  3、人才缺乏

  专业技术人员是从医院的其他专科临床医技人员调剂过来的,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服务理念和知识的培训,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不专,人员配备的比例低,应诊医师流动性高等问题。社区“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没有配备足够的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管理档案和预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医务人员。

  4、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对“治未病”健康工程没有专项的投入,或只给予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启动资金而没有后续的补充资金。开展“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得不到及时补充。

  

办    法:

二、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建议

  1、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1)完善运行机制

  "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流程主要由体质辨识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部分组成的"治未病"中心或服务站来实现,打造以中医体质学为主线,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于一体的健康服务运行机制。在流程管理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理顺专科病人与未病、欲病人群的流程,区分不同人群实现有效管理,对体检人群按照体质辨识及体检结果进行分流,这样,未病、欲病人群管理与慢病管理既有效区分又能良好地对接,构建能较好地实现健康全程管理运行机制。

  (2)完善管理机制

  构建政府牵头,以中医药管理部门为主,多政府部门联动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政府的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联席工作机制,讨论并制定推广"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纲要性文件。协调发改委、中医药、卫生、财政和教育等部门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工作小组。由组成领导小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组成。负责"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

  "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管理专家库[。负责调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为完善或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参考。协助"治未病"工作小组对开展工作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形成检查反馈意见,指导被检查单位整改。

  2、构建教育传播网络

  加强"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传播与科普宣传工作,构建政府、医院、社区和媒体协作互动的教育传播网络。向社会广泛传播服务的理念和知识,展示其服务理论成果与应用范式。

  政府在构建教育传播网络过程中,纵向以"讲坛"为契机,走下"讲坛",走入社区,走入人群,开展并固化"体验活动"和"巡回宣讲"两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横向开展"媒体宣传"和"产品创制"两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政府与媒体合作,在健康服务频道开设《"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节目。利用现在的新媒体"微博"开设有关"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微博,定期邀请专家开讲等。中医院定期举办名医名家讲座,延请本院名医和国内"治未病"专家至医院举办讲座。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发挥当地中医院专家优势,并建立协作互助合作关系,专家进社区进行普及性宣教。建立像郭睦群社区类型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宣传教育基地。

  3、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中各种检查手段相融合,对受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对状态辨识与干预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充分发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软件公司的资源,构建"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4、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建立中医药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整合中医药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开设"治未病"预防保健专业,参照相关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结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制定"治未病"预防保健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以中医"治未病"辩证思维培养和中医保健干预方法为主体,融合健康管理、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基本意识,到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一对一"师带徒,将预防医学和社区医疗实践贯穿其中,从而提高学生基本中医"治未病"临床诊治、科学研究和基本交流能力。

  (2)完善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培养模式

  应充分利用医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参与各级人才培训,沿用"传、帮、带"具有中医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根据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辨识体检、健康咨询调理门诊和传统疗法中心三个部门的不同特点,进行系列培训。每年开展"治未病"国家与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建设"治未病"培训基地。

  5、加快科研与创新技术研究

  (1)加快科技研究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必须在工作的同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形成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指导临床,同步推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进行科研方法学研究,不断探求符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科研方法体系。

  科技部门牵头联合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治未病"健康管理科研课题专项,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制定与优化等研究。

  (2)加快创新技术研究

  以成果示范、技术推广、知识转化为载体,以偏颇体质状态、疾病临界状态、慢病状态为方向,主要包括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和技术研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干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等。丰富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现有养生保健服务和保健技术水平。丰富服务形式,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设立"膏方门诊",启动规范的膏方诊疗模式。同时开展中医健康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研究。

  6、加大资金投入

  (1)增加财政转移支出

  将中医辨识与各种有效传统保健手段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可以纳入医保、公费医疗支付范畴。政府应该增加财政转移支出,医疗预防保健的投入,购买大部分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将基础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及省级、市级、区级公费医疗保险范畴。增加对医院制剂财政和流通费用补助,对新的院内制剂备案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适当的给予补贴或减免。同时,设立科研专项经费。

  (2)建立多方合作的融资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社区,采用参股的模式,参与社区公共预防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实行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形式。积极探索由企业作为资金投入主体,推进医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走出预防和医疗部门的小圈子,参与进来社会这个大圈子,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医疗管理,走大卫生的预防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