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战略思路 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效发展

2016-12-16 02:2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30031号

案    由:调整战略思路  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效发展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败,关系到我省乃至全国是否能够建成一批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以打破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末端的局面,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早在2009年,我省在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后,便相应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又编制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省将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LED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三大产业为我省率先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也将大力发展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谓“3+6”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向,并配合国家的各项相关促进政策,根据我省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等实际,出台包括财税、投融资及土地等方面内容的较为系统的扶持措施,如在财政上拟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投入220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形式设立多只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风险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遴选18家银行作为银企合作的金融机构提供直接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且实质性的发展,使其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一是产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至2011年,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投资额已突破1000亿元,当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已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居全国前列。其中,LED产业的规模达2000亿元,占全国的50%;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部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LNG)客车车型已开始批量生产;生物医药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装备、航空等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速度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三大领域共申请专利1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取得突破性技术50多项。三是拥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华为、中兴、广晟、TCL、彩虹、金发科技、风华高科、比亚迪、晶科电子、达安基因、广药集团、联邦制药、三九医药、丽珠集团、康美药业等公司已分别发展成为我国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或优势骨干企业。四是初步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如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区域。其中的广州成为全国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圳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深圳、佛山、东莞、河源等地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聚集基地。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取得了较有成效的发展。但由于其目前还处于培育及初期的发展阶段,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没能将有限的资源用集中用在影响其发展的关键环节,使其难以在占领“产业高地”方面有所作为。具体表现如下:

  (一)布局相对分散,未能形成产业集群。获取成熟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的节约和学习与创新效应的考虑,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趋向于地域上的集中。然而,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引导没体现聚集原则,而使其布局明显趋于分散。如珠三角各市均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电子信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而且均布局有LED、节能与环保和生物产业等项目。这样的产业布局使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的情况,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产业链延伸不到位。上下游关联企业及同类型企业布局较为分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创新力度不足,各企业间相互交流合作机会不多。这些问题将制约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二)重复建设,区域间分工不足。理想的产业布局应是各市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与要素禀赋,从中选择若干能凸显自身优势的“拳头”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发展。从调研的情况上看,珠三角地区各市几乎都试图把我省所确定的9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囊括到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在重点突破的产业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更谈不上区域间在产业发展上的分工合作。这自然造成全省战略新新兴?业产业发展上开始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化的苗头。这种情况在LED产业、新能源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产业上显得尤为突出。

  (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乏力。处于培育及初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项目的研发存在着投入大及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的问题,因而对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有着较大的需求。虽然,各市也都在投入财政资源及向国家和省里申请资源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公共平台的建设,但总体上看,由于国家和省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的资源极为有限,将这些有限的资源分摊到多个地方仅具“撒胡椒面”的意?。因而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有限,水平也不高,无法起到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并快速发展的作用。

  (四)财政支持尚缺精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在是否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而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鼓励企业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活动,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源对其进行支持。这几年中,虽然我省各级政府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各种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投入为数不少的资金,以贷款贴息、担保贴息、无偿补助、以奖代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支持的着力点并没有对准研发这一关键环节,而是过于宽泛地摊洒在整个产业的多个环节之中,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拼投入、扩规模、低技术”这一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近似的路径上。若不及时给予纠偏,我们所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会出现只具规模,而未能成为有效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在国际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与支柱性产业。

  

  

办    法:

三、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必须以集中引导为基本导向,以让有限的财政资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占据"产业高地"的"战略性"的原本意义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具体可采用如下几项措施:

  (一)编制细化的发展规划。《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仅是框架性的,在当前的体制下,为避免进行具体操作时往往可能造成各地各自为政的格局,而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范围内重复布局的情况,建议根据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的差异性对此规划进行细化,以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体现因地制宜而构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体系。

  (二)将财政资源相对集中地投放于关键环节。为使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占据"产业高地"的挺进,应该避免继续使用"撒胡椒面"的做法,特别切勿为了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将一些短期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传统产业包装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支持,重走发展传统产业的老路子,而将财政资源主要投放于能够培育核心技术,形成牌国内外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环节。对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活动以攻克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以组织专家对其技术路线进行论证,认为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加大力度给予各种资金、税收优惠及其它物质的支持,以让公共资源能"最大化"的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由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已呈相对分散的状态,要按照产业集群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意义不大且没有必要。但是依我省所定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LED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工程等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拟占据"产业高地"的发展要求,在主要中心城市设立若干个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为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发活动提供高水平的"软硬兼施"的服务平台-"定向研发孵化器",却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能组织有关专家按九个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运作要求,在系统研究并规划的基础上,在省内布局与建设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于为企业进行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