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对建筑物的保健与诊治工作的建议

2016-12-16 02:2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30050号

案    由:关于重视对建筑物的保健与诊治工作的建议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的诊断与治理是当今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规模建设之后,在讲究建筑节能和环境优化的同时,更应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维修、加固与改造非常迫切。为此,建议政府建立既有建筑物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诊治体系,加强对建筑物的寿命管理,对建筑物进行保健、诊治及现代化改造,这是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和挽救社会财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一、建筑物的保健与诊治迫切性、必要性

  (一)现有建筑物存在的问题

  1、 既有建筑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结构设计可靠度水准较低,50年代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物,墙砌体砂浆强度偏低,混凝土楼板与砖墙的连接往往不能保证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地震等灾害作用下很容易引起建筑物的整体倒塌,有的砖混结构采用木楼盖与木屋盖,防火性能差;加上一些非法改造,结构安全性难以保证; 70年代中后期,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逐步趋于正规,但这一时期的结构设计较少考虑抗震,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区,因此,建造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除此之外,这部分建筑已经达到设计的服役周期,能否继续正常使用,需要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估和处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处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与转型期,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造就了大量经济新兴城市。由此也带来不足,如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建筑队伍缺少培训,不少农民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而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导致有些工程的施工质量比较低劣,不少己建的工业厂房、民用建筑乃至桥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此外,我省各地大量存在的在役 “三无”工程“五无”工程先天不足,存在结构的安全隐患。

  80年代和90年代是我国建筑幕墙第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当时我国有关建筑幕墙工程管理措施、幕墙工程技术规程尚未出台,幕墙工程因设计、制作、安装、检测和验收缺少技术标准依据,部分幕墙在结构可靠性和使用功能方面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从现有建筑幕墙的建造情况来看,许多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建筑幕墙目前已过了保修期,80年代的幕墙工程至今已基本达到了其设计使用年限,结构胶已超过质量保证期,结构中部分重要的易损、易换构件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少部分幕墙在保修期内的使用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或投诉,也需要权威技术部门给出安全性评估鉴定。

  2、既有建筑的适用性问题

  在既有建筑中,城镇中的部分低层老旧建筑存在建筑功能空间的设置与尺度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功能使用较差等问题,房间的使用面积较小,通风采光、隔声性能差,这些都达不到现行规范对适用性的基本要求;此外,建筑物的保温效果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不符合当前对节能和低碳排放的要求。

  3、既有建筑耐久性问题

  国内对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虽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末才逐渐引起工程界的全面重视。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和建筑物的设计规范,长期以来没有对建筑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合理使用年限及其耐久性能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措施。耐久性的问题可能要比安全性更为严重,因为耐久性不足,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各种性能会很快退化,同样会造成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适用性失效。沿海地区在役的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有不少使用了海沙,造成氯盐腐蚀钢筋的安全隐患。台湾海沙屋事件的教训,都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严峻事态。

  4、既有建筑的环境性问题

  环境性是21世纪才引起普遍重视的问题。既有建筑的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未收到限制,室内空气质量以及温湿度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等尚不能完全达到健康标准。而随着生态建筑的深入人心,既有建筑在环境上的弊端更加明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既有建筑的室内环境和周边环境质量进行生态化改造,会使民众产生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不利于社会和谐。此外,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对耗能高的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已势在必行。

  建筑物的拆除也会严重影响环境,未进行合理的评估而盲目拆除既有建筑物是对国家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是建筑物的经济性问题。

  5、建筑物诊治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目前建筑物诊治行业资质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建筑物加固改造的特种施工资质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特种工艺要求施工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分类,造成加固改造市场的混乱,不利于保证加固改造质量,引起新的安全隐患。建设部和我省对鉴定业务没有资质管理制度,因此,我省各地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或技术指引,采用地方备案的手段进行管理,目前从业单位主要有房屋鉴定所、质检站、科研单位、设计院和高等院校等,鉴定评估技术水准高低不齐,造成执行规范标准混乱,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大打则扣。因此完善建筑物诊治资质标准极为迫切。在建筑物检测鉴定技术方面,如检测鉴定规范标准体系、检测方法、抽样数量和检测结果的代表性、鉴定结论的准确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建筑物安全保健与诊治的的迫切性、必要性

  1、它是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住房制度改革后,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有相当多的部分用于买房,人们渴望拥有自己安全、舒适、耐用的住房。如果我国有一个建筑物安全保健与诊治的保障系统,定期对住房进行保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就能防止人民利益受损。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安全保健与诊断能及时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2、它是房地产正确估价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正确评估房地产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估价多注重级差地租,缺乏对建筑物本体结构安全的评估。假如在级差地租很高的繁华地区有一幢大厦装修极为豪华,但建筑结构安全极差,存在严重隐患。对于这种外强中干的建筑物,若在估价时忽视结构的安全,仅凭级差地租就给出极高的估价,岂不是极大的失误?而且房地产市场要搞活,必须让二手房上市,对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评估则是二手房上市定价的前提。

  3、它是消除建筑幕墙坠落隐患的重要保障

  玻璃幕墙自投入使用以来,自爆、坠落屡见报端,一批幕墙十年质保期已过,城市街道上空隐藏“定时炸弹”,使用多年的玻璃幕墙会引发种种安全隐患,只能靠“后天保养”去消弭。若事先没有防御,玻璃幕墙堪称城市上空的一颗“定时炸弹”,将成“空中杀手”。因此对既有建筑幕墙进行定期的鉴定诊治和维护保养,是消除城市街道上空建筑幕墙材料坠落隐患的必要措施和保障。

办    法:

二、建筑物的保健与诊治的对策建议

  由于人们过去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己有工程结构的诊治与保健这个领域上,致使未知因素很多,工程结构例如房屋的生命周期,前期既有管理与众多研究,而既有建筑物的中期、后期,建立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拿出什么样的法制与技术标准以及检测的仪器仪表改进等等太多的空白需要工程结构专家及结构工程师们去钻研去探讨规律。同时结构工程师们在自己大量工程实践中应及时总结经验,成为既有结构物的优秀医师,担起诊治工程结构病害的历史重任。

  (一)健全建筑物管理制度

  城市建设中既有建筑物的健康诊治保健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基建管理体制是一个补充。这也是城市管理应急系统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相对滞后,需要迎头赶上。在这个新体系建立中,相关的人应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过去五十年我们不断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未来的二十年我们将迎接基本建设大修的新高潮。因此急需把相当的注意力与精力由过去重点放在新建工程上转到己有的建筑结构上来。而这方面空间很大,需要干的事情很多。

  应抓立法及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为了在我国建立起既有建筑物的健康诊治与保健体系,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抓这方面的立法与法规建设,并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国家相关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工程结构(房屋与桥梁等等)不仅要管好新建的,也要管好已建的房屋与桥梁,必须对既有的工程结构建立一个工程结构的健康诊治与保健体系,才可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城市管理者均需对自己城市的所有既有工程结构的现状做到心中有底,建立起动态管理体系,将我国体制上的这个空白填上,使其纳入科学管理的轨迹。这是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这将是我国相关国家管理部门及城市建设管理者新的历史使命。

  1.尽快启动地方关于建筑物安全管理的立法工作。在国家建筑物安全管理行政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建筑物使用情况,及时通过人大出台相应地方性建筑物全寿命使用安全管理立法工作。针对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物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如对于城中村,结合地方发展规划,采取整体拆除重建;对于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进行全面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评估;对于大型公用建筑,定期(如每隔5年或10年进行一次)进行安全检查等。

  落实国家住建部颁布的《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和广东省住建厅出台的《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由建设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既有建筑幕墙基本情况普查,建立既有建筑幕墙档案,并责令责任人根据《办法》与《细则》当中的规定,定期进行既有建筑幕墙的鉴定诊治于保养维护工作。

  2.落实建筑物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建筑物安全普查,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GIS等新技术手段,设立动态跟踪管理系统,推动建筑物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3.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引导既有建筑物检测、鉴定和加固改造行业的发展,在行业准入方面设立检测鉴定资质标准,提升加固改造资质标准;提升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建筑物诊治的质量。

  (二) 加强建筑物诊治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

  我国近十年来对既有工程结构检测与鉴定加固设计及改造,已开始形成新的行业,广大结构工程师在自己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都会普遍地感受到目前检测鉴定所依据的规范和标准在实用性、完备性和科学性上都与目前既有建筑物管理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新建与己建的工程结构各自有其特有规律,对既有的工程结构并不适用,都渴望国家相关部门抓紧编制这个领域的法规与标准,以便正确地指导这一技术领域。一切配套针对既有的工程结构、房屋、桥梁进行安全性检测与鉴定的管理体制到高等教育到法规及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程结构(例如建筑物)的后期管理,其安全性与耐久性,工程结构的寿命,这个领域的空间很大,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人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需要转向这个领域,需要相关学者再摸索规律和探索新的理论;同时给国家立法与合理体制的建立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要承担编制这一领域的法规及标准的重任。

  (三)加强既有建筑物检测技术的研发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无损检测仪器大多采用机械、光电、电磁红外线等先进技术,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钢筋探测仪对钢筋硅非线性材料的探测,只能探出钢筋的位置与数量,探不准钢筋的直径大小,给结构计算带来麻烦,无奈之下只好凿开硅来量测钢筋的直径。先进的仪器仪表需要交叉学科各专业的关怀与支援,正如需要给人类创造CT与核磁一样,也需要为建筑物的探伤与病害诊断研发更先进的无损检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