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30064号
案 由:关于用好禅宗文化资源 促进广东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内 容:
2010年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深入挖掘六祖禅宗文化,使之成为弘扬我省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六祖禅宗文化与建设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要求是相融相通的,弘扬六祖禅宗文化,也是促进广东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六祖禅宗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禅宗六祖慧能如同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化圣人一样,被视为世界杰出的文化思想家之一。毛泽东曾称慧能为“岭南杰出的伟人”。作为慧能一生说法弘法的经典,是六祖禅宗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六祖禅宗文化历经千载流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和影响已广为人知, 深入人心。
我省作为六祖禅宗的故乡,在中国佛教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禅宗文化是我省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作为文化思想精品来建设,一方面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和“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精神,调动佛教界的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构建宗教和睦及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六祖禅宗的平等和谐、慈悲善良、宽仁让恕、造福社会、利乐人群的观念与思想以及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并以之上升为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新时期广东精神建设和实践,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有助于推动广东社会主义建设。再一方面,大力弘扬六祖禅宗文化,有利于提升广东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和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弘扬和建设六祖禅宗文化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省相当重视六祖禅宗文化这一文化品牌的建设。2008年以来,省佛教协会分别在云浮、韶关、广州、四会等地成功举办了四届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深入挖掘六祖禅宗文化,促进广东和谐社会建设。同年,在《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提出要把“云浮建成以禅宗六祖文化、温泉度假、生态农业等为重点的文化观光休闲地”。省文化厅十分重视以六祖慧能与禅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宣传和文艺创作,音乐剧《六祖慧能》被评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化厅还将云浮市申报的“禅宗六祖文化产业园”,命名为“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鼓励当地通过文物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深度挖掘和弘扬六祖禅宗文化的文化价值。
我省相关各地近年来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打造禅宗六祖文化品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云浮市的新兴县是六祖慧能的出生地。2010年,经广东省文化厅批准,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新兴县成立,全力打响“广东新兴?中国禅都”、“六祖故里?禅意小镇”品牌。广州华林禅寺是禅宗初祖达摩的“西来初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剃度之地。这些重点佛教寺院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特色显著,且大都集中在城区,是反映广州人文历史、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既具有宗教价值,又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广州打造六祖禅宗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韶关是六祖慧能弘法之地,为进一步提升南华寺“南禅祖庭”形象地位,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韶关市提出了“大南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构想,该项目列入了市、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大南华保护控制性规划》和一些前期工作。肇庆市也依托相关寺院和遗迹积极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四会市委还通过了《关于打造“岭南文化优雅之城”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以六祖寺为依托,打造禅宗文化这一本地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禅宗文化之旅,努力在城市格调上,建设能折射四会禅的智慧的城市文化标识,促进禅宗优秀文化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三、我省六祖禅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不足及其原因
虽然我省相关各地在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工作或因为缺少用地指标、缺少资金,或因为规划保护力度不够,或因为规模小、档次不高,或因为形式单一、内涵不够、特色欠缺等等原因,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深度开发、系列推进的格局,品牌竞争力较弱。总体来讲,我省对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的研究开发才刚刚起步,仍存在较多困难和不足,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与国?同样打造禅宗文化品牌却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安徽(天柱山三祖寺)等省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如下:
(一)缺乏省一级全面打造禅宗文化的战略规划。2010年出台的《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虽然提出要深入挖掘六祖禅宗文化,但并没有形成将之提升到省级文化品牌的高度来规划,缺乏指导、统筹、支持省内相关各地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形成整体联动、深度开发、系列推进,缺少形成整体品牌效应的相关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缺乏系统性禅宗文化理论和应用的规划研究。禅宗文化和禅宗文化产业是六祖禅宗文化品牌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面。各地多着眼于产业开发,而忽视六祖禅宗文化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尤其是在对六祖禅宗思想集中表现的《坛经》研究上,仍然比较肤浅,没有结合当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对《坛经》做出符合时代进步的诠释和解读,未能使其更通俗易懂、更贴近民众,以达到能使民众耳熟能详、潜移默化地体会和触摸到六祖禅宗的平等和谐、慈悲善良、宽仁让恕、造福社会、利乐人群的观念与思想。
(三)缺乏大师级佛寺人才、禅宗文化研究人才及其产业人才。禅宗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然而,各地寺院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禅宗文化研究人才和禅宗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奇缺,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专才缺乏机制。
(四)缺少应对其他省区禅宗文化竞争优势的举措。一是各种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尤其是国内各地禅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带来竞争的压力。二是我省各地的禅宗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未形成较大的优势。三是我省禅宗文化对外的宣传力度,策划和组织等与国内其它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四是我省对禅宗文化产业缺乏前瞻性、可行性的规划,禅宗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结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产业项目较为单一等等。
办 法:
四、弘扬六祖禅宗文化精神,促进广东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六祖禅宗文化遗产,弘扬六祖禅宗文化精神,擦亮广东六祖禅宗文化品牌,建设和谐幸福广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全省性的战略规划。建议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基础上,出台全省性的关于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一要将传承六祖禅宗文化遗产,弘扬六祖禅宗文化精神,打造六祖禅宗文化品牌与培育我省经济社会中公民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结合起来;二要把握好相关法规,处理好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制订、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以规划、指导、统筹、支持省内各地相关工作,促进六祖禅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强项目管理,创新思路,提高档次,强调整体联动、深度开发、系列推进,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全省一盘棋,分时间分地域去实施,有序推进,以形成广东六祖禅宗文化整体品牌效应。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运作的机制。以社会合作的组织管理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各地现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和推动六祖禅宗“祖庭”所在地云浮市新兴县“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韶关市曲江区“大南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使之成为广东六祖禅宗文化品牌两块“金字招牌”,并以之为龙头,带动整个广东六祖禅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着力推动六祖禅宗文化研究。要有效整合省内外禅宗文化资源和研究力量,科学规划、有序发掘广东的禅宗文化资源,推动六祖禅宗历史文化研究。通过组织整合承接社会各界的资源,将2011年成立的“广东禅宗文化研究基地”打造成一个多元互融的研究与服务平台。鼓励各地成立六祖禅宗文化研究机构,规划禅宗文化题材的人文社科项目研究,鼓励六祖禅宗文化与现代社会诚信道德等应用研究。鼓励以讲座、论坛的形式、以今人今语的方式对《坛经》等佛教典籍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讲经释法。支持学术研究团体、寺院组织海内外有关禅宗文化学术交流和弘法交流。制订工作计划,提出申报时间表,支持六祖禅宗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精心打造若干六祖禅宗文化活动的品牌。继续办好“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禅宗文化旅游节”、“禅宗历史文化长廊”、“菩提树下的对话”、“禅宗文化大讲坛”等活动,结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要求,创新其活动内容。鼓励寺院充分利用寺藏文物,建设一批展示禅宗文化的场馆设施。深度发掘禅文化高端旅游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满足游客需求的禅修中心。充分尊重和调动佛教界的积极性,引导、协调、支持重点寺院自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五)加大佛学院建设投入,培养各类佛寺人才。要加强省内四大佛学院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四个类型人才”,即从事佛教学术研究人才,从事弘法教学人才,从事寺庙管理人才,从事修佛行持人才。
(六)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扩大六祖禅宗文化的影响。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召开纪念大会、弘法大会,举办专业的禅修、各种晚会、拍摄影视剧、编印书刊、开辟高峰论坛等,系统介绍和宣传六祖禅宗文化,不断扩大其影响。通过新闻?布会、制作专题宣传片,在公交、地铁站、主流媒体上发布广告,知名网站运作等,深挖六祖禅宗文化渊源,扩大禅宗文化的影响,促进广东和谐发展和早日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