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2016-12-16 02:2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30068号

案    由: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内    容:

  一、理由

  职业教育与经济成长的互动关系不言而喻。加快广东职业教育服务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这是广东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其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一)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

  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除了为经济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之外,就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手段。近年来,广东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无论从职业院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创新载体来看,还是从学校下派科技人员数量来看,都呈现了增长态势。但由于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均存在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地方,广东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从服务频率或比重上看,现阶段广东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有限;二是从服务领域上看,现阶段广东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合作方式单一;三是从服务质量上看,广东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合作绩效较低。

  (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区域内高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新要求,需要职业教育服务升级,以有效破解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要拓展服务领域:由单纯的技术服务为主发展为技术服务与社会服务并重。二是要提升服务层次:由停留在学校为企业提供毕业生、开展部分员工培训上发展为合作双方成为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共同促进区域、行业繁荣的价值观共同体。三是要提升服务能力:由难有作为发展为广有作为,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成为区域技术推广、辐射和示范的中心。四是要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理念上,不断增强主动性,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在服务要求上,积极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在服务模式上,努力构筑大平台、培养大团队,逐步实现从个体或小团队的自发合作为主向自发合作与学校有组织的合作并重转变;在服务目标上,不断构建新体系、提升新水平,逐步实现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并重转变。

办    法:

  二、建议

  针对广东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其发展要求,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创新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要积极探索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核心,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企业的真实活动场景直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品牌引领、任务导向、团队协作、企业评价”等完整的实际生产环节,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二是要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冠名班”教学等。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具体的教学环节,同时参与教学管理、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及经费的资助。三是要采用产教结合的办学体制培养人才。通过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

  (二)促进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广东省职业教育联合会,搭建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中介机构和信息平台建设,创建发达的中介和信息网络,为校企之间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例如:在政府和职业院校中设置专门的产学研部门,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架设联系桥梁,积极探索与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各类科技和行业协会,为学校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交流技术提供信息平台;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学校、企业与中心的联系,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成功实现对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推进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建设和发展科技创新载体,扩大创新载体的覆盖面,使得学校和企业彼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技术对接。

  (三)调整专业结构

  围绕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重点建设基础好、有特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或专业,提升学校学科或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实现与产业的全面融通。一是压缩淘汰一些产业萎缩、人才需求少的专业,如文秘专业、管理类和会计学等大类专业;二是打造一批与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制药技术、环保科技、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三是要积极开发与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金融地产、旅游会展、影视制作、现代农业等产业相匹配的新型专业。

  (四)深化社会服务

  通过创新社会服务的方法与机制,实现与产业的全程融合。一是创设多元开放的科研格局。积极探索与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研合作模式。积极倡导并自觉形成和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地位的产研合作模式,以保障产研合作的市场导向,减少学校科研活动的盲目性,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产业化水平。企业主导的产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而寻求与学校合作,并在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种产研模式。三是组建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或行业之间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能实现集团内部学校、企业等方面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