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利用科技与产业优势,加快广东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

2016-12-16 02:21:1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30069号

案    由:关于充分利用科技与产业优势,加快广东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内    容:

  种业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种业相关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发达国家不惜成本,在技术研究上展开竞争,日本每年拨出2亿美元用于水稻的基因定位研究,美国大力支持玉米等作物的研究,欧洲各国政府也都支持粮食和蔬菜的基因定位研究。相比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研发仍停留在传统的表型育种阶段,新品种研发遭遇瓶颈期,单产水平年均增长不到1%,农产品的品质也良莠不齐。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省应该充分利用好种业的发展优势:

一是广东具有国际一流基因组科学的研发团队。例如,深圳华大基因公司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还有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机构也具备一定方向的研发能力。

  二是广东具有国际水平的分子设计育种研发机构。例如,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中心研发的水稻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已经在粳稻培育上验证成功。该技术可以打破杂交水稻培育上的亲本限制,将给中国水稻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将该技术应用到籼稻和其他作物改良品种的培育方面。

  三是转基因作物技术与应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例如,深圳创世纪公司作为目前拥有我国唯一大规模产业化的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技术——“单价杀虫基因”专利权单位,打破了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在我国早期的技术垄断格局。

  四是广东具有敢于创新和勇于创业的改革精神。广东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营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聚集的体制环境,有力推动了全市自主创新和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聚了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和团队。如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深圳建立了研究院,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科技成果。

办    法:

  一、将广东打造成为中国种业的“硅谷”

  一是建立种子资源基因库,将全省、全国以及世界上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以基因库的形态收集、分析、保存,为生物育种提供种子资源。该任务可由深圳华大基因公司承担。对于华大而言,以高通量测序和信息平台作支撑,目前多数农业相关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可在一年内基本完成。

  二是建立农业品种分子鉴定中心,在农业品种种子资源基因库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品种的分子鉴定中心,确保研发单位的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研发机构和公司提供服务平台。该工作也可由华大牵头完成。

  二、将广东打造成种业的产业化基地

  一是整合并完善农业品种展示和种子交易平台。在广东种业博览会和生猪拍卖会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广东种业的展示和交易平台,将实地栽培展示、种子交易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重新包装整合,大企业参与,做大、做强。

二是进一步开发广东不同地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可以根据产业布局、气候优势、技术聚集程度等,可以在全省选择若干个种业的产业化基地,如广东在生猪、水稻、肉鸡、蛋鸡、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独具优势,将基地与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企业的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形成几个具有引领、辐射作用大的产业集团,促进我省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将种业发展纳入省政府新兴发展产业

由于我国先后启动了“863”计划、“973”计划和“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研究实力的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一批从事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参与到农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来,有力地加强了研发实力,提升了研发水平,例如在水稻功能基因发掘等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建议省委、省政府将种业作为我省“十二五”的重点新兴产业,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育种材料、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大生物育种的研发力度,为培育重大新品种奠定基础。广东种业要做大做强,应探索政府与市场共同投入“双轨制”研发方式,一方面支持科研机构加强育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品种开发,加大科研机构的成果向企业转化,同时支持具有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科技公司和大型企业开展品种和技术的研发,加速品种的选育力度,然后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推动市场重新洗牌,从整体上提升我省种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与国内种子研发力量小而散伴生的是研发投入的不足。国外大型种子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有些甚至高达15%。2006年,在国际六大农业巨头中,巴斯夫用于研发的资金占到销售收入的14%,先锋和拜耳占到11%,先正达、孟山都、陶氏各占到10%,其中先正达2006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在六大巨头中居首,达到7.96亿美元。我省政府应该加大对种子研发的投入,一方面支持具有创新优势科研机构和高校,另一方面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体制机制活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工厂化育种模式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五、建立产学研用的大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松散,研究成果不能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以产品为导向的研发目标不明确。中国种子企业缺乏合作,缺乏对竞争与合作并存关系的认识,无序竞争已成为制约种业发展的症结。同行业间的竞争始终未能走出各自为战、强拼硬夺的低层次竞争格局。我们应该建立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种子企业,按照种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在种业的上中下游形成链条,上游以整合优势科研单位力量为主,中游以整合省级种子企业力量为主,下游以整合主产县的经销商和基层推广队伍为主。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标准的立项和评价机制,引导科研单位的成果向企业转移,鼓励种业科研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企业流动。

  六、完善种子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品种的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管理体系,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种子执法体系,建立起相对集中的种子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新一期种子工程,对我们区市站,县一级的检验场所,大型种子公司的繁种基地让国家来发展,实施政策上,继续执行生产经营种子免征增值税政策,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免征所得税政策,建议在免征企业所得税项目范围中,对种子生产经营项目给予明确,出台税收、贴息、投资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制种企业和农户补贴机制,提高制种组织化、专业化,稳定种子生产基地,确保用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