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医疗设备配置改善 提升医疗设备使用效率

2016-12-16 02:21:13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9)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动医疗设备配置改善  提升医疗设备使用效率

  我国有13亿人口、约3.5亿户家庭。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城镇化率的提高、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巨大的医疗和健康服务需求推动着我国医疗装备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医疗设备资源配备现状

  (一)医疗设备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由于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乡镇和农业人口向一线和中心城市集聚,城乡之间、医院之间、社区之间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医疗设备分布存在欠缺、设备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根据有关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00余亿元用于医疗设备购置。但是,医疗设备的引进,换来的却是大量设备的闲置。根据《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中国基层医院的医疗器械使用率不足40%。在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一台CT机一天要24小时连续开机,为70-80人次服务;然而在陕西、河南、山东等省的县级医院,一所医院一天下来最多只会有7-15位病患来使用CT。

  (二)医疗设备配置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各级医院之间以及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衔接不畅、医疗装配配置规划缺乏、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医院攀比心理、医疗装备购置存在的回扣等商业利益,导致我国医疗设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盲目配置、盲目攀比、低效使用、配置失衡等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诊疗体制连接不畅。目前,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三级诊疗体制连接不畅,导致小病大医,中心医院患者人满为患、医疗设备使用频繁、患者就诊效率低下、装备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而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却门可罗雀、医疗设备使用率低下。

  2.进口医疗装备占据市场主导、诊疗价格昂贵。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通用诊疗设备、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弥补生理缺陷的康复用具、X线断层检查仪、内镜、医用导管、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目前,我国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国产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昂贵的进口医疗装备,在医院盲目引进和配置下,提升了一般诊疗的就医成本,减少了普通百姓就医的机会。

  3.医生操作水平不高、患者信任度低。目前由于医疗机构新型医学装备装机迅速、设备技术含量高、技术符合和融合程度复杂、中基层医院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匮乏、专业技术培训缺失等原因,导致普通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同样的疾病在大型和中小型医院使用同样的设备却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同时,由于患者对普通医疗单位的不信任感,也往往小病大治,把本该在普通和基层医疗单位进行的一般临床诊断工作,也转移到三甲和城市中心医院进行,进一步加大了普通和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设备资源的浪费。

  4.自主品牌比较弱小、应用推广限制较多。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企业达到17000多家。但在临床主流高端医疗设备和前沿的新型医学装备领域,外资品牌依旧占据着我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标准、技术、专利乃至价格上形成垄断,严重制约着自主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社会心理对自主品牌的信任率低,设备采购政策上的歧视、高端设备商业利润的推动,使得医院购买自主品牌设备的动力不足,制约了自主品牌设备的应用推广。

  二、解决思路和工作建议

  (一)立足应用实际,作好医疗设备资源顶层规划。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医疗机构的类别、功能和级别,地区医疗服务需求特点和人群、医疗设备的技术特点、适用类别和辐射半径,编制医疗设备配置和应用指南,指导地方医疗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合理购买、配置医疗设备资源。对于临床和科研结合型的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大学临床医院等大型医院,根据其科研、治疗、技术开发、交流等方面的需要,可强化数字医学成像、图像引导手术系统、基因排序和检测系统、医学微系统、微创和无创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先进医疗设备和系统的配置强度;对于承担普通临床应用型的医疗机构,应严格限制购买高端、进口的大型医疗设备,支持、推动自主医疗设备的应用,减少超越实际的攀比、浪费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普适性的医疗设备的实用、高效、可靠性;对于社区和基层医疗中心,应配置小型、便捷、移动和具备基本性能的医学诊疗设备,并强化信息化配置,以满足方便、快捷、及时的居家和社区医疗的要求。

  (二)强化操作规范编制,提升操作人员水平。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医疗设备的技术特点和应用需求,强化和完善医疗设备操作规范的编制工作,特别是电子信息等各种新型技术为基础的先进医疗设备。以标准化组织和产业联盟为基础,组织医疗机构等用户单位和生产企业,立足临床实践,编制大型数字图像设备、图像引导治疗设备、手术辅助系统等技术融合型装备的操作规范,指导医疗机构全面、科学、完整地使用先进医疗设备,降低目前医疗设备资源开发利用低下的问题。同时,强化医疗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按照人员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操作水平,设置操作人员等级,考核、发放证书,提升操作人员对医疗设备技术资源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设备操作的规范性。

  (三)强化自主医疗设备的开发应用,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根据我国医疗服务市场需求特点,确定一批符合我国人群特点和消费能力的影像、检测、治疗、康复与急救医疗装备,在部分高端医疗电子设备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国产化比例,在中低端医疗电子设备和基层适宜通用医疗装备方面形成国际竞争力优势,提升成本优势、降低诊疗价格、服务广大群众。瞄准制约医疗电子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和开发高解析度医用显示模组、高强度聚焦超声换能器、高频大功率超声驱动源、高性能频域红外血氧测量部件、快速出束加速管加速管和微波功率源、高精度治疗导航部件、便携式医疗装备数据通信通用芯片等关键部件,在影像、诊断、治疗、康复与急救等领域提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

  (四)完善政策与法规,形成良好的自主品牌发展环境。建立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技术改造、企业所得税、海关关税、设备折旧等方面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支持自主品牌医疗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标准制定、服务推广、市场应用等工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出台《国产高性能医疗装备采购指南》,引导国内公立医疗机构采购本工程的实施成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制定有关自主品牌保护政策,打击外资品牌的恶意并购和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