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建议

2016-12-16 02:21: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81)

梁琦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广东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建议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政治、经济及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现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联,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造福中国与东盟,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

一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要地的广东能否抓住时机,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提升国际地位,构建国际贸易新格局,对广东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再造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一)发挥区位优势,建立广东开放新格局。广东面临南海,是南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我国连接东盟的桥头堡,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进一步突出广东的区位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广东开放新格局。

(二)提高战略地位,构建国际贸易新格局。一方面,加强我国与东盟地区战略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格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新格局。另一方面,提高广东省的世界地位,通过广东与沿岸国家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而,突破红海战略的空间及地域限制,积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充分运用蓝海战略。

(三)重塑蓝色文明,提高国际话语权。弘扬广东的海洋文化,冲击和取代沉积多年的狭隘地域观念;扩展海洋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力和自主创新力,强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以自觉的海洋文化意识指导决策,建设文化强省、科技强省、和谐广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四)推进和谐外交,确立国际新秩序。一方面,加强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沟通与合作,以经济为纽带,消融政治隔阂,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确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凝聚中国力量,整合国际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突破美日对太平洋地区的能源封锁,拓展海外能源市场,确立中国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

(五)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国际影响力。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规划,将提升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及辐射范围,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高广东的国际知名度,扩大广东在东盟地区、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增强国际影响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二、广东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优势及新时代挑战

(一)基础优势。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南方的贸易大省,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再造具有充分的基础优势。广东东西南三面临海,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一直开放海外贸易两千多年;广州历来是中心市场和出口港,享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美誉,闻名全球。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作为我国贸易第一大省,在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的战略优势明显。首先,地理位置临近,方便交流与沟通,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其次,对外贸易优势初露端倪,目前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广东省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东盟成为广东省的主要进口国。

(二)面临的挑战。首先,以粗放式增长方式为主导,“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在新格局中处于劣势。其次,省内存在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没有形成统一而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第三,缺乏高技术人才,限制了产业的有效转型升级。第四,企业国际化水平较之长三角等地仍有一定差距。

三、广东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措施

(一)推动粤港澳融合,打造一体化大自贸区。以解放思想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方位推进粤港澳经济和社会的融合,提升粤港澳区域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合作模式和体制,深化合作领域,打造一体化自贸区。构建合作新平台,创新金融体制,推动政策突破。在完成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粤港澳大平台,推及与东盟的合作,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国际化。首先,推动企业走出去,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吸收国外企业核心技术,打造高端的高科技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其次,加强海外投资,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再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界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纳更多的海内外人才,建设广东人才高地。

(三)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支持广东与东盟国家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第二,先行先试,加快与东盟国家贸易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从新能源领域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多个层面与东盟合作,集中力量开发广东急需的资源;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双方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内贸易合作,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第三,力图在金融领域有所突破。

(四)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自身经济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及升级,为贸易结构的调整提供基础性依托。

(五)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集聚、知识创新等方面着手,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最后,创新社会治理,培育并扶持第三方社会中间组织,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强社会”的政社关系及发展格局,实现公共治理创新。

(发言者系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商管理系主任,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