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

2016-12-16 02:21: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10号

案由:全力打造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

提出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我省也提出要率先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规划建设江门大广海湾,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构建江门市乃至珠三角西岸新的战略平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广海湾现状

(一)大广海湾发展沿革

广海湾位于台山市南端,南至广东最大岛屿上下川岛,以湾区顶部的广海古镇而得名。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1917年间,孙中山在广州,台山人陈宜禧前往谒见,向孙中山建议开辟赤溪县的铜鼓(即现广海湾)为商埠,开展对外贸易,以与香港争衡。

1992年,台山市提出广海湾开发概念,设立了广海湾华侨投资开发试验区。 

2005年,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建设川岛深水港口、将广海湾建设成重化工业区的构想。

2010年起,江门市委书记刘海提出沿海发展产业的战略思路,逐渐形成大广海湾概念。 

2013年8月,省政府批复,明确了大广海湾申报省级新区的名称、范围、定位、规划期限、申报程序等。依照规划,大广海湾经济区范围包括银湖、广海、镇海三湾区及辖下新会区经济开发区、双水镇、三江镇、古井镇、沙堆镇、崖门镇、银湖湾(含围填海区),台山市都斛镇、斗山镇、端芬镇、赤溪镇、广海镇(含围填海区)、川岛镇、海宴镇、汶村镇、深井镇、北陡镇和恩平市横陂镇等18个镇或开发区。 大广海湾成为广东海洋经济规划的“六湾区一半岛”之一。

(二)大广海湾发展基础与有利条件

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320亿元,占全市17%,人均GDP约4.17万元,城镇化率约46%,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1.发展空间广阔。大广海湾地区土地开发强度仅为5%,银湖湾未来可连片开发的土地近50平方公里,广海湾适宜连片围填海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充裕的土地储备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支撑。

2.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大广海湾位于珠三角与大粤西及泛珠三角的连接点,港口、轨道、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齐全,已建成新台、江珠、西部沿海等多条高速公路,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建成通车,大广海湾作为连接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和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为突显。

3.港口条件良好。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建港条件优良,广海湾鱼塘港可建设5-10万吨级泊位,川岛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银洲湖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已初步建立起沿江港口群,新会(天马)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4.生态系统完备。大广海湾地区是全省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资源最丰富也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大陆海岸线长约420公里,在广东六大“湾区”中居第二;镇海湾区域红树林的连片面积位居珠三角之冠;现状无大型临海重化工业,是广东不可多得的滨海净土。

5.华侨资源丰富。江门五邑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大广海湾具有与海外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中西文化在大广海湾地区不断交融,形成了充满美丽的侨乡文化特质,留下梅家大院、浮月村碉楼等具侨乡特色的建筑。

(三)大广海湾发展机遇

一是珠三角发展重心从内圈层向外圈层拓展,为大广海湾打造一批产业合作平台,承接珠三角内圈层的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广东省重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大广海湾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建立珠三角与粤西和北部湾地区的便捷联系,成为大西南新的出海通道提供重大机遇。三是随着港珠澳大桥建设,大广海湾与港澳之间的通车时间将缩短到1.5小时以内,为港澳地区现代服务业进入内地以及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融合发展平台。四是国家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大广海湾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

二、大广海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江门市的大陆岸线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海岛岸线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海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而2012年该市海洋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3%,落后于广州、深圳、湛江、惠州等沿海城市。而开发建设江门大广海湾将逐步发展成为珠三角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前景看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诸多。

(一)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核心龙头企业少,二产不强、三产不大,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以海洋科技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除银洲湖外,银湖湾、广海湾和镇海湾还都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服务业发展滞后。

(二) 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当前广东周遍的海峡西岸、北部湾和海南等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广东作为南中国特别是泛珠地区主要出海口的地位受到挑战,目前大广海湾区的区域性交通仅有沟通东西向的一条沿海高速,与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西部沿海高速等交通大动脉的对接能力较弱。港口、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港口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未能有效辐射带动大粤西及泛珠地区。 

(三) 粤港澳合作的模式有待创新

在全球金融危机压力下,中国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已难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而粤港澳三地在区域产业协作下的利益需求也产生异化,大广海湾在吸引国际及港澳要素集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将面临一定的制约。

(四) 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淡水资源供应压力大

大广海湾是国家和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未来将面临项目环评、节能减排、土地指标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随着大广海湾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需水、工业需水等将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现有的供水能力将难以满足广海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协调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大广海湾涉及区域在一些重大问题如产业政策、生产力要素布局、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和未来发展规划等具战略意义的领域,省、市政府的协调和推动不够,现行体制机制不利于大广海湾区在更高的层面上谋划,大广海湾具有的后发优势得不到应有发挥。 

办法:

三、加快大广海湾开发建设的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走海陆联动、科技型和生态型发展之路,着力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省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

(一)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要求

2013年1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江门调研时提出,广海湾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深水港资源,发展前景看好。2013年5月, 朱小丹省长指出,要把大广海湾区作为珠三角实现“九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基地,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加快实现江门跨越性发展。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为开启大广海湾区建设明晰了方向,是大广海湾区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今后建设大广海湾区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

   广东作为海洋资源大省,虽多年来保持着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坚持海陆统筹、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的目标。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珠三角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从国家战略层面批准我省实施的区域规划。《规划》指出到2015年,广东海洋经济规模能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到2020年,将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沿海边”发展战略,全市海洋经济已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活力足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673.29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49.58亿元,占全市GDP的13%,海洋经济已成为江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江门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形成共识。首先要做好大广海湾区内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以美好的发展蓝图激发他们求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迎接大广海湾区的开发建设;其次通过市、省、国家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大广海湾区,尤其要发挥“中国第一侨乡”优势,重点向海外五邑华侨及通过华侨社团向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宣传推介大广海湾区,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各界共同关注、参与、推动大广海湾区的开发建设。

二是将大广海湾区打造为省级综合发展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指标倾斜、投融资、保税物流等方面给予支持,加速大广海湾区的发展与建设,力争让大广海湾区成为我省继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之后的又一个新区,让更多的建设资源向大广海湾区聚集。

三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要求。把小丹省长提出的“四个定位”转化为实际的政策,省有关部门和江门市要围绕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区域发展战略等要求。

(二)科学编制大广海湾综合经济区中长期规划。

先进理念下的科学规划,是科学决策、避免盲动和重大失误的重要指引,必须下大力量抓好。

一是《规划》要准确预测和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站在珠三角乃至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找准综合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定位。二是邀请?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部门、国家和省的重要相关部门、海洋经济科研院校及国内外超级企业,共同参与大广海湾的产业研究与设计,使大广海湾成为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巨大引擎。三是综合经济区内部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建设等的规划,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编制。四是特别做好对接港珠澳大桥的交通规划、园区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并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对这一区域发展的引导和土地、岸线等重要资源利用的调控,预留发展空间,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使之成为珠三角深化改革开放、探索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对全省深化改革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五是要把《规划》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严格遵循法律原则和程序组织实施。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是把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放在首位。未雨绸缪,率先完善供水体系规划建设。第一是大广海湾的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淡水资源承载能力。把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的前置条件。第二是开发和利用潜力的发挥,必须依靠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作保障。“开源”挖潜,将现有蓄水工程分期分批续建、扩建,新建部分蓄水工程,以增加兴利库容及调节水量,提高供水保证率,优化供水系统布局。第三是节水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供水压力、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制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第四是进一步采取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公益林建设、隔离防护工程等措施对地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加大工业污染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河涌水环境改善、水污染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为此,在推进大广海湾总体规划实施之前,要及早对当地淡水资源进行调研、摸底、论证,作出专项规划,以保障日后发展需求。

二是完善陆路交通基础设施。第一加强与港珠澳大桥的交通对接。第二建议深茂铁路全线同步动工建设,特别是加快跨越珠江口段的建设,另外考虑规划深茂铁路至广海湾支线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中开高速等通道建设,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西地区的联系。第三进一步加快广佛江珠城轨的建设进度,推进江门大道建设,加强与广佛地区联系。把广海至新兴铁路列入省铁路建设规划,接上贵广、南广铁路,与大西南地区的铁路网联系起来,开辟连通大西南及泛珠腹地市场的新出海口。第四是尽快疏浚崖门出海航道。崖门是珠江水系八大口门之一,也是除虎门以外最有条件通航万吨级海轮的出海航道,加快建设崖门3万吨级航道势在必行,尤为迫切。 第五是加快广海湾深水港和进港通道建设,借助港澳的自由港和航运网络优势,向南加强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际市场联系。第六是提高湾区域道路等级,完善这一区域的快速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大广海湾区域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与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城市干道等级、档次和接驳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是加快水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广海湾作业区进港航道、那扶河及镇海湾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高新区公共码头、鱼塘港区扩建、恩平港码头技改工程项目,优化港口布局。争取省交通、航道部门支持,加快开展广海湾和川岛的深水港区建设前期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横山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将沙堤渔港纳入国家中心渔港建设计划。

(四)加快建立港澳自贸区和江门保税物流中心

一是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建立延展港澳自由港优势的自由贸易园区经济运行模式,以对港澳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创新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区内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探索建立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横琴、前海、南沙共同形成“一区多园、功能互补”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共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二是建立江门保税物流中心。大粤西乃至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甚至四川等地的物资通过江门流向香港和世界各地,各地物资还可以在江门分拣、再加工和仓储等。建立对港澳自由贸易园区江门保税物流中心,将可成为加快大广海湾建设发展增添“新引擎”。

(五)大胆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支持大广海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创新有利于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大广海湾地区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是加大省市共建海洋经济强市的力度。对照江门市政府与省海洋渔业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合作事项,抓好贯彻落实,争取国家、省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扶持。推动“海域使用直通车”政策从政策搭建阶段转入项目实操阶段,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江门市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市涉海领域。争取省的支持,试行由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完成围填海工程后,采取公开招、拍、挂的形式对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供地。探索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招拍挂制度和海上构筑物产权登记制度。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海洋测绘中心、海域权属管理及产权交易中心。考虑由省、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专项资金”,使大广海湾区能够集中有限资源,扶持和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选取1-2个无居民岛开展招标拍卖出让海岛使用权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建设。

二是推进江港澳、珠中江海洋经济合作创新。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在大广海湾区建立“港澳自主开发区”,推动粤港澳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鼓励和支持港澳投资机构参与建设,探索广东与港澳双方“共同规划、合作开发、共同管理、共享利益”的合作模式,形成与国际惯例相匹配的营商环境,与港澳高度对接的公共服务制度。尝试与港澳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多元化的合作,把港澳的发展需求和广东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发展为港澳航运、电信数据处理、影视后期制作等提供支持的后台服务基地和实体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面向港澳人士的养老基地和针对港澳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安居社区。与港澳合作发展“一程多站”的滨海旅游业,共同开发海岛沙滩、主题公园、风情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邮轮停靠港和游艇码头等高端旅游设施。此外,进一步完善珠中江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定期探讨和推进三市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依托大广海湾江海联动第一站的区位优势,强化大广海湾对北部湾及东盟物流进入中国的技术与管理援助角色,巩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

三是提供机制保障。由省、市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决定大广海湾综合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大事项和工作部署,江门市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新区综合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指导,为加快大广海湾开发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四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有关要求,建立生态优先的海岸综合管理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使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审慎控制中、重污染产业进入;集中集约利用海域,提高海域产出利用的水平;加强海洋资源整合利用、岸线整治、生态修复力度,为滨海新区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坚持节能减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完善大广海湾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