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20号
案由: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李光霞(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三中全会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仅以东莞市为例:2008年东莞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坚持政府办政府管”等基本原则,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7个(服务中心33个、服务站354个),分布在全市300多个村(社区),覆盖820多万人口,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管理格局。2012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1498万人次,门诊量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21%,人次均费用为53.6元,为群众减负医疗费用近10亿元。实现了六个基本:基本公共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基本组建;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落实到位;财政补偿和医疗保险付费配套政策基本到位。
经过几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积聚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影响其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公益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统一;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尚未全部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还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核定人员编制不足,入编不落实,工资待遇低造成人才队伍不稳定;社区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品种不足,用药难以保障;各级财政投入还不够落实,配套资金尚且不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较难实现,造成经费浪费;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还有待提高。。
办法:
按照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心将从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功能也将更加完善,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为此,建议:
(一)切实贯彻落实“政府办政府管”的原则,确保公益性。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政府办政府管”,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指导,社保、卫生等部门充分配合协同,形成联动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能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要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及群众满意度为指标,真正突出政府行为,防止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削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违背了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初衷。
(二)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功能定位,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职能分工和公立医院改革,坚持整体推进与逐步实施相结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功能。
(三)按需核准编制,落实入编和工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建议根据社卫机构的功能和实际工作量合理确定编制人数;合理设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低于编制总数95%;建立按岗定酬、按业绩取酬的激励机制,定期对职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同时减少同行业同岗位员工的待遇差距,鼓励各镇街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待遇相当,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社卫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积极性,让社卫机构能留住人才,更能吸引人才。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交流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派出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学习和工作交流,上级医院每年派出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和指导;支持和鼓励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鼓励基层在岗医生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学历层次。
(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确保补偿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使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使用。将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社区工作指标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量化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六)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完善转诊制度。探索建立社区社保服务总量结余偿付款挂钩机制,建立社保服务总量结余偿付款与医务人员工资待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等相挂钩的偿付机制,保证结余偿付款用到实处。大力推动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探索制定差异化转诊率标准,加强对接受转诊医院的管理,探索研究门诊及住院首诊、逐级转诊等配套社保政策,发挥社卫中心对医院社保费用使用率的监督作用。逐步实现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居民家庭实行分片管理,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提供六位一体全面服务。通过入户调查、健康体检、疾病筛查、门诊随访等进行健康档案信息采集,通过医生工作站等对健康档案进行实时动态更新,保证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没有死角,不留空白。以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为支撑,提高服务效能。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将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将个人健康档案整合为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在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下提高服务效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