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广东省大中型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25号

案由:关于加强广东省大中型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黄宏文(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一、广东省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际城市的林业与生态林业前后经历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理论、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林业分工理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等历程。广东省内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年城市生态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已处于从绿化向美化、净化过渡阶段。由于在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及不同管理层级,低层级管理部门目前的生态建设理论仍然停留在传统林业与园林阶段,导致如下问题:

1、建设后的生态绿地林木种类比例不合理,生态公益林比例偏少,经济林比例偏大。根据全国绿化委公布《201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大中型城市区域的经济林从10年前的12.5%增长到19.5%,占用了大量的防护林用地,与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城市林业不协调;

2、大量使用外来种带来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目前,广东省引种的外来种主要有用于造林的刺槐、桉树、湿地松等;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印度紫檀、非洲楝、美国槐(翅荚槐)、泰国龙船花、黄槐等。过多使用外来种导致直接减少了本土物种数量和依赖本土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同时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火灾、虫害抵抗力降低以及地力、水分保持的下降等,如再遇到全球变化问题(如2008年冰雪灾害)时损失巨大;

3、树种比例不理想,且针叶树种与速生树种占大多数。根据全国绿化委2012年公布数据,林分中针叶树占45.4%,而纯松林就占37.2%,过多集中的针叶林,降低了森林的防护功能和森林质量,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林火及病虫害容易成灾且地力退化;

4、森林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成熟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少。据统计,广东省的中幼林的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2.9%,而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面积比为36.5∶36.5∶17.1∶9.9,近熟林、成过熟林太少,生态功能脆弱,近期可利用的资源少;

5、忽视了生态系统健康所要求的异质性和物种间的生态交互作用,以及工业区、农业区和生活区植被恢复对乡土种、特有种、文化种及珍稀濒危种需要;

6、城镇绿化过分强调观赏性而忽略了植被的生态功能,绿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不完整,生态系统不健康;

7、由于广东省各城市内的部门或辖区都有相应工程,导致城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够,至少在市级层面没有体现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系统层面(如某项工程)上没有构建循环体系,在生物层面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组织。

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广东省城市的发展速度和升级,而以广州市为代表的城市在绿地建设中也逐渐感受到以上存在的问题,先后提出了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从绿城、花城和水城等多个方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从全球化和区域协调出发,提出了“碳汇林”和“碳交易平台”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积极推行城市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城市发展方面,向资源节约和低碳转型,倡导城市低碳发展,提倡集约节约用地。这些举措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中国建设是一致的,也是未来要努力并可以实现的方向。

二、关于广东省大中型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新时期城市园林建设的顶层设计

1、国际通行的城市生态宜居警戒线为30%,广东省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均超过20%,如2011年广州市统计土地利用强度已达22.8%。因此,在未来生态建设中,要从顶层充分考虑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再思考城市绿地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园林的绿化、美化和净化作用,考虑中国园林的师法自然手法和西方园林发展的Inwards Garden(内向型花园)特点,从而减少投资及维护费。同时,城市生态绿地建设要集合“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的园林与建筑特色,同时要考虑低碳与节能。

2、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从林业的多功能出发,多样化布局,多目标发展,确保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多样性的原则,大力发展混交林、保护天然林,实现树种、林种的多样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山区及农村要积极发展地区经济,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相处;在城区,要以人为本进行分类,对绿地系统进行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建设和维护。

3、在规划层面上,以主要道路和水域绿化为主体骨架,构建绿环围绕、绿楔绿网绿道交织,绿链相接的生态网络型布局。即综合考虑滨江绿地、活动绿地、景观绿地、道路绿化、广场绿化、节点绿地等类型的点线面结合。总体规划需要在对城市进行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镶嵌体、聚集-零散格局、关键性格局,以生态学过程(如水流、空气流)、骨干树种、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完整性等因素,最终提炼出绿城、花城和水城等建设的灵魂并展示出来。此阶段要重要考虑在生态关键和敏感的地点建设适宜种类和最小面积的植被系统,对现有植被系统要注重保护、恢复与新建植被的连接性。

4、对城市绿道建设,下一步是优化结构,发挥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在阻止不生态的建设中的作用。对城市的生态农业建设,要注重生态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作用、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加强生态农业政策引导。在小区生态建设方面,不必贪大求美,可参考英国伦敦市一个街区一个“氧吧”的方式,以一定区域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区,通过就地骨干植被的生态调节作用起到第一时间“吸收”或“减峰”(水/污染)作用。即:在绿城、花城、水城等建设中,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生命支撑服务功能”为主,建设基于“人类福利”为主的生态网络。

(二)绿地建设要突出生态与经济特点

1、在建设节约型绿地时要考虑节地、节水、节财,同时考虑生态绿地格局理论、群落营造理论、循环工艺理论、生物修复理论、立体绿化理论等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 “植物群落构建”一环节,要根据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效应以及景观效应为综合指标合理应用的植物群落模式,重视三维绿量结构以及乡土植物树种的筛选与应用,还要以生态的思想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为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充分解读当地的自然植被信息和乡土树种的综合特性以及主要乡土动物物种对植物种类及栖息地的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乡土树种为公园的骨干和基调树种,合理进行乔、灌、草的搭配,不同植物颜色与季相变化相搭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搭配,并建立多种多样的景观、群落类型,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功能。

2、在城市节约型绿地建设中,还要综合考虑园林绿化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城镇绿地雨水生态化滞留利用技术、按植物生命需求精准灌溉技术、特殊空间绿化生态材料(如立体绿化的工厂化拼装生产材料、栽培基质、灌溉设施、防水排水新材料等)、减少城市二次扬尘的生态覆被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将规划理念的创新,与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特色。

(三) 加强对城市绿地的开发利用

编制市级、县级、镇级、村级(可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路线图,在评估现状健康、退化、极度退化的基础上,提出生活环境升级(绿化到美化和净化,实现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生产升级(突出科技支撑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升级(从目前的保护向保护+恢复升级)的路线图,并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区域、关键产业、最小面积、关键种及限制因子,提出优化措施,并以路线图的形式推进。路线图在景观尺度强调通过规划实现生态安全,在生态系统尺度通过强调循环系统设计实现高值高效生态模式,在物种和群落尺度强调新品种及模式强调生物-环境关系重建。

最终实现人工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将城市绿地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休闲空间,为市民创造更多的自然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质量。

二O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