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33号
案由: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机构 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建议
提出人:薛辉(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提案内容 问题及分析:
当今社会,因人口老龄化而伴生的社会养老问题,是个世界性话题。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直接原因,而致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说是一个难题亦实为不过,在我省更是如此。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对大同之世理解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当今社会,老年人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关爱这一群体,让他们得以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内应有之意。尽孝道、“反哺情结”,仍是维系社会温馨、安宁不可或缺的力量。
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众多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9073”目标,即到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
出于省政协委员使命感的驱使,我带着对这一问题的诸多不解和疑惑,进行了一些社会观察和思考。
目前,我省养老机构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缺口巨大。据了解全省城乡现有养老机构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1%,这个数字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至7%,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与我国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较大。姑且不说按照《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这一不争的事实,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要达到这个目标,养老床位缺口还很大。有关资料显示,预计我省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200万人,按照这个数字测算,在近两年内我省需要新增能够容纳30万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二是总体水平较低,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除了比较直观的硬件方面的问题外,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养老机构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低、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陈旧。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养老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反观我省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现状,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的低水平服务矛盾突出。
综上所述,我省养老机构建设的现状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从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要培育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必须改变现有的国有养老机构以政府计划管理为主,民营养老机构小规模低水平单打独斗的局面,借鉴政府支持连锁商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具有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社会化养老机构。重点倾斜,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连锁化、规模化的品牌养老机构。
事实上,在国内,已有一些地区开始了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如南京真美好老年公寓已进入第15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拥有5个营业网点的连锁养老院。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已发展成为拥有6家专业老人护理院和包括居家老人照料公司、老年病医院、老人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清洁管家公司、老人营养餐配送公司以及老年用品公司等一系列机构的社会组织,成为初具雏形的养老产业集团,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华慈善总会也在积极筹办“夕阳红”全国连锁老人公寓。国外成功的养老品牌机构也纷纷抢滩国内养老市场,如在欧洲老年产业内被称为“五星级”酒店式的奥古斯汀居住式养老院,也将落户上海。
连锁养老机构凭借其品牌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特点,市场竞争优势显而易见。社会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思路,既是解决好我省社会养老问题的突破口,也是贯彻实?好《规划》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社会养老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办法:
建议:
借鉴国内外社会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经验和其他行业成功模式,结合我省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我省社会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培育一批在全省占据龙头地位,具有示范意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集团化品牌养老机构。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由省民政部门牵头,专题研究鼓励支持我省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的政策措施。研究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销化发展政策措施,首先要着眼于提升我省养老事业水平,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其次要把养老机构建设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去研究。目前在商界虽然普遍看好“银发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但在现实的产业开发中,由于政府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阻挡了开发商进军的意愿。在研究政策措施的时候,不能不重视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家有关部门和我省关于支持发展连锁商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理清我省做强做大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思路。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适当增加养老床位补贴额度、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利用国债贴息政策等。
第二,建立重点养老机构联系制度,培植服务品牌。借鉴设区市政府扶优扶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研究,确定一批品牌好、实力强、机制好、管理优秀、发展潜力较大的养老机构作为省有关领导或省主管部门领导重点联系单位,及时有效地沟通和共享有关政策、行业、专业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对其经营与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升养老机构本身的营运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规划》确定的省级养老机构示范项目——广东省养老服务杨村示范基地,基本构想是:建设具有养老托管、医疗康复、老年大学、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国际交流、认证培训等多种功能,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在全国具有示范标杆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养老基地,并纳入国家和省重点发展项目。这个构想很好,关键是要付诸实施。要尽快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尽早打造出这一“品牌”,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仿将这个示范项目首先作为省有关领导或省主管部门领导的重点联系单位。
第三,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养老资源整合工作,鼓励有条件、基础好的养老机构在市场中以多种形式对小、散、差的同类型机构实施并购,实现统一品牌、连锁经营的行业主导格局;同时,在对各类学校、机关等老旧建筑实施改造或重建时,优先考虑和满足区域内养老机构的需求,新建、改建居住区建设要将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建设规划。
第四,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队伍建设。各项事业的成败,人才都起着决定性因素。因此,办好养老事业,首先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加快专业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在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开设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至十二五末,全省养老机构院长培训上岗率达到100%,养护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这项要求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在今后的养老机构建设中,要坚持好这个标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职业学校,应考虑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要尽早落实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并以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为主,集中学术力量,尽快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对此,省政府要给予必须的人力、财力支持。二是课程设置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于末来;既要从省情、国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三是要把养老服务专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建立起来,使“养老服务专业资格证”和养老服务专业“职称”在学术界有一席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同时还要严格掌握“证”和“职称”的标准,使之有足够“含金量”,有较高的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