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盲道建设为对视残者支助的提案

2016-12-16 02:21:1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42号

案由:关于变盲道建设为对视残者支助的提案

提出人:罗维羽(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提案

  

  关于变盲道建设为对视残者支助的提案

  

  提案人:罗维羽、蔡秀芬

  

  摘  要:视残者是障碍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城市规划建设要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更是建设和谐美好广州的重要体现。本文对广州市盲道设施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盲道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投入大、规划变化大、监管维护难、使用率极低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变盲道建设为对视残者支助的建议,以期解决视残者群体最迫切的问题,让他们真正得到帮助和实惠。

  关键词:视残者,盲道,支助

  

  一、引言

  各种障碍人士,尤其是各种有通行障碍的人士,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和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求。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残疾总人口为521200人,其中,视力残疾的有60927人,占11.69%。据广州市社科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广州市常住人口总量已接近1300万。全国老龄委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而广东全省老龄人口将超过1200万,广东省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老龄人群也是白内障患者的高危人群,而白内障则往往直接导致弱视甚至全盲。从这组数据来看,广州市弱视群体总量很大,这些人对盲道设施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渴望性。在本课题研究时,笔者将关注点聚焦在视残者关注度最高的盲道设施上。

  二、盲道设施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广州市大力发展视残者无障碍设施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年底,广州市已铺设盲道1130公里,覆盖东风路、环市路、中山路、小北路、黄石东路、中山大道、白云大道等41条城市主干道路。此外,还在白云国际机场主要场所新增不锈钢盲道3000米。然而,尽管盲道数量已经相对较多,但仍然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状态,尚未形成盲道设施网络,这使得视残者的出行具有非常大的区域局限性。

  三、盲道设施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广州市盲道设施建设虽然整体水平较好,但普遍存在建设投入大、规划变化大、监管维护难、使用率极低等突出问题,分别如下:

  (一) 盲道建设投入大

  广州亚运会前,广州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其中盲道新建和改造达1129.34公里。按照网上公布的相关数据,每公里盲道的建设成本约为8万元左右,也即广州市在盲道建设上的投入已将近亿元。当然,这还未计算盲道设施的维护监管等费用,可见财政投入非常大,但盲道的使用率却非常低。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并未让视残者群体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 城市规划变化大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由我国建设部、民政部、残联联合发布,是全国范围实施的强制性规范。广州市在实施该《规范》上,也做出了诸多实打实的民生工程。然而,在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上,对具体的建设项目还缺乏足够的全局统筹规划,造成城市规划变化大,导致盲道设施很多都仅局限在“点”上,连续性、系统性、全局性较差,未能起到真正作用。笔者调研时发现,盲道不连贯突然中断的现象非常常见。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直观的表象,但这个表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盲道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的全局统筹规划十分紧迫。

  (三) 盲道监管维护难

  目前,广州市盲道设施建设审批、监督制度尚未真正有效建立,违反强制性建设标准的现象不断发生,盲道设计规范未能有效执行,工程验收也没有完全严格把关,而且已建成的盲道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制度也不完善,造成了盲道设施无法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相关设施被占用甚至损坏的情况较为严重,如盲道被占用为摆摊设点、停摆车辆的现象就非常普遍。

  (四) 盲道使用率极低

  笔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视残者均表示在无人陪同下很少出门,广州市盲道设施的使用率非常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盲道设计不太合理、盲道不连贯突然中断、盲道时常被占用等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视残者对盲道设施的不信任,造成盲道设施的使用率极低。盲道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所谓与国际接轨的形象工程,不仅没有成为视残者出行的辅助设施,反而由于种种原因成了城市的“疤痕”,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

 ?由此看出,广州市盲道设施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容忽视的:盲道建设投入大、城市规划变化大、盲道监管维护难、盲道使用率极低等问题非常突出,盲道设施建设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视残者出行困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形式主义”。

办法:

  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广州市的实际,笔者建议广州市转变对视残者的帮扶形式,加大对他们的经济支助,将导盲设施建设庞大费用中的一部分用于对视残者的直接经济或物质支助。比如向广州市的视残者发放经济补助,免费发放具有导航功能的视残者专用手机、导盲杖、导盲仪等电子设备等。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可以实现真正将相关的实惠落到广州市每一个视残者的身上,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这既是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更是和谐社会进步与发展、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