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51号
案由:关于提升中国国民的文明素质,与国际礼仪接轨的建议
提出人:孟丽红(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交往愈加频繁,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民走出中国,或经商或游学或旅行,在世界各国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已强大起来,国民在异国他乡的地位也升高了,国民理应获得尊重,扬眉吐气了。但事实上,或因为文化差异,或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讲文明礼貌,或我行我素等等,部分国人在海外的行为,仍会留给大家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令人反感,令国人蒙羞。
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频繁被媒体曝光,发生了多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不文明事件。其中包括:影星黄渤在太平洋岛国帕劳潜水时捞到“中华”烟盒;中国游客在马尔代夫潜水捞珊瑚;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中国游客在普罗旺斯为抢位置拍照而打架等。
游走在国外的大街小巷、旅游名胜地时,不外乎也是“衣食住行”,可惜,有部分中国人却有着不文明行为。“衣”,在出席特殊场合穿便服,不理个人仪表、仪态,任意席地而坐;“食”,不尊重就餐礼仪,就餐大声喧哗,吃自助餐乱拿一气,严重浪费;“住”,有免费使用的物品全部拿走;“行”,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乘坐飞机辱骂殴打空乘人员的,随地吐痰、任意插队、在建筑物雕塑上涂鸦留字,在教堂、博物馆大声喧哗、呼朋唤友的,在公众场合有免费使用的物品全部拿走的……
中国人在海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哪怕是一件任意而为的小事,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大大降低了外界对国人的评价,甚至让不明就里的人对国人产生一种误解、一种错误的认识。在一些海外旅游景点,甚至专门有中文标语提示游客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插队,让国人汗颜。“中国人”沦为“不讲文明、没有素质”的代名词,成为一些景点不受欢迎的游客,大大损害了国家形象。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任务。
办法:
建议:
一、要提升国民素质,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应注重全民教育,需多范围全面开展、长期开展。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舆论教育民众讲文明、礼貌,树立讲文明、礼貌的意识,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唾弃。政府、各媒体、网络都有义务制作、宣传文明、礼仪的公益广告。例如央视频道播放的公益广告片,各地方卫视电视台都可效仿,通过电视的广泛传播,将文明精神传入千家万户。各地方可以制作针对不文明行为与一些外国文明行为相对照的小短片集锦,在公共场合如车站、商场、公园、广场等地方进行宣传、播放、开展教育活动。国民耳濡目染,当有不文明的行为时会下意识纠正,公众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广州地铁做的较好,在移动电视上播放讲文明礼仪的动画片,小故事精简又有趣,寓教于乐,效果明显。其他公共场合也可效仿,多途径多角度宣传。
二、文明教育要从小教起。老师们必须先通过文明、礼仪课程培训并测评合格,而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教育课程,宣传教育讲文明、讲礼仪,需持续性开展并作为必修课程,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大学,灌输文明礼仪概念要历经长时间熏陶,并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家长们、老师们更应以身作则。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内部都应开展讲文明讲礼貌的宣传教育活动,定期评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政府部门统一制作旅游出行应注意事项的宣传小册子,在机场、旅行社等公共场合发放、宣传。专业导游及领队先接受有关礼仪的培训及考试,导游在带领旅游团队出行前必须先给游客讲解当地风俗、应注意事项及教育游客需讲文明、礼仪。
四、要想真正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更要严格监督和规范国民的公共文明行为,要强化社会的外部约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惩戒。交警、城管、市政、旅游和文明办等有关单位的执法人员先要加强自身文明礼仪培训;加强执法,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认真检查、严格纠正,对违反法律或规章的,不仅要批评教育,还要依法处罚,加大惩戒力度。已有个别地方对随地吐痰、行人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采取处罚措施,建议可以推广。除政府有关部门介入外,还可联合社会力量,吸收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参加宣传教育活动、监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