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遏制科技腐败,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2016-12-16 02:21: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85号

案由: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遏制科技腐败,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近期披露的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落马事件,以及科技部长万刚的“部长之怒”,暴露了我国科技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腐败和低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指出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要走出象牙塔,组织管理方式走出“重申报、轻管理”的窠臼,在使用方面要注重效率,向企业倾斜,向产业化倾斜,向民营科技倾斜,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投入迷雾重重,当前科技腐败案触目惊心:

我国一年的科研经费究竟有多少?国家统计局9月报告显示,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高达10298.4亿元,成为世界第三,位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领先位置。中国人均科研人员经费支出也达到31.7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1万多元;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5600.1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5%。

但是,上万亿科研经费使用的“潜规则”,成为了腐败新重灾区。2013年10月11号,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记者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提问,主动“自爆家丑”:一位知名的环境领域专家和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查。万钢部长用了“两次痛心”表达了对我国科研腐败与经费管理不透明的愤怒。

新华网随后通过整理39份公开审计,用多达过亿元的案例,直指科研腐败,科研经费被借“发财”,大到出国旅游、购置汽车,小到充电话费、交通卡等形式流失科研项目之外。并痛斥“吃喝拉撒睡,都能挤占科研经费”。

2004年,中国科协公开出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中,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有40%,其余60%资金去向不明。

2011年,当年中科院候选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以在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与执行全过程负责的职务便利,贪污过百万元。

2011年,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原副调研员陈锐平,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教授许继宏,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原局长周华清,共同入股成立了一家能源公司,向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林业厅申报“中央科技推广项目”等项目骗取科研资金300万元、先后多次将相关单位的项目资金,通过异地转移、骗取等手段进行贪污共计600多万元。

广东省针对2008年至2009年重大科技资金审计发现,有1个县级市的项目单位弄虚作假,骗取资金108万元;部分项目单位将不属于项目范围的支出941万元和项目立项之前的支出1392万元列入项目成本;有1个市的项目单位违反合同规定自行调减建设规模多获资金191万元。

二、科技腐败源于科技管理制度不到位

在2009年出版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并没有延续首次报告中有关资金使用的敏感问题。但在对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1.8%认为财政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严重”,38.4%认为存在“审批程序不透明”。

万钢部长认为:“我们现有的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反映了我国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与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现状不适应,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适应,因此管理的思路和方式必须转变。” 

三、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不合理,阻碍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然而,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效率低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行体制下,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凭关系立项、按项目分成。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把课题数量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与职称晋升挂钩,“重立项,轻研究”,致使部分科研院校的科研投入与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产出不成正比。很多科研人员把时间精力用于去申报课题立项,不花精力搞研究,然后用科研经费去包装成果,再用包装好的成果去申请新的项目,造成了科研经费的错误投入与浪费,不能有效促进国家创新经济发展。其结果是:一些单位及企业人员可以通过拉拢关系、弄须作假等不当方法,获取立项科技经费,用作其它用途,致使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比例严重不协调,浪费国家纳税人的钱。

科技项目评审系统仍存在黑洞。科技立项公布时间短暂,企业真正得到信息后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整理材料。科技项目管理政策对课题项目评审虽然已建立专家评审库和较为严格的专家遴选及回避制度,但仍存在着盲点,制定项目的专家常常就是能够获得项目的专家,公布今天在作为项目申请负责人,明天又作为专家负责或参与评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久而久之,会造成一种“隐形圈子”的事实存在,互给面子,互通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项目学术价值降低、成果创新少、市场转化率不高等局面,甚至会出现凭关系立项、黑箱操作等情况,使政府财政经费被控制在一定圈子、领域中流转,造成较大浪费、无用投入。

四、现行科技体制政策未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支持

政府现有科技政策致使对科技经费投入分配不均,多向中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倾斜,而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拥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按照现行的科技管理政策,其科技经费扶持力度不高,争取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和政府扶持难度仍比较大,申请财政科技经费与中大型企业单位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国营大企业相比竞争力弱,其审评通过率、立项比例、获批经费额度都明显偏低。

以民建会员企业广东标美硅氟材料有限公司为例,公司为民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年来靠自身努力逐渐成长,由小到大,现已拥有核心发明专利10多项,拥有国际领先与国内领先技术成果和在研科技项目10多个,获2项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近10年来每年年均自主研发投入超500万元人民币,但公司获省市科技项目资助支持经费近10年累计仅100余万元,平均每年仅区区10万元,公司多年来陆续向省市政府申请具有较大经费支持额度的重点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以便尽早实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家领先水平的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但一直申报未果。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客观上制约了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

解决方案:

一、完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明确企业是创新主体的观念,将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向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倾斜

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应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象牙塔”,应向企业倾斜,向市场化倾斜,向产业化倾斜,这样才能实现科技经费投入合理化,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持续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加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是我省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动力,它们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是具有成长性的市场主体,是推动我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建议政府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经费分配机制,在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上实现公平合理分配,不厚此薄彼,加大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扶持中小型企业实施重点或重大科技类型项目,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为实现中国梦和祖国富强腾飞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

三、继续改进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

要解决科研腐败问题,就必须改进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技项目评审机制、提高经费管理信息透明度和经费分配合理性,向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与单位倾斜,科学、合理地使用好科技财政经费,才能促进国家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包括:第一、科技规划立项的通知文件要及早下发,给企业留置足够申报的时间;第二、改革科技经费评估与审核机制、流程,让科研经费的立项、审批、拨付、验收和监管等环节都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信息公开透明。

科技管理部门要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需要

结合整顿“四风”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经常深入中小型企业基层,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把脉,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政策扶持。对为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管理干部、公务员等给予奖励、晋升和提拔,使他们真正看到前进之方向。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