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090号

案由: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建设幸福广东、美丽广东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广东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因为:生态文明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又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乏生态文明的支撑,那么其他一切民生幸福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甚至经不起一场沙尘暴的“洗礼”和雾霾的笼罩。

  广东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主要有:

  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环境法制建设先行先试

  试行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领域的政治决策,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突破;在目前环境法规比较缺失而且环境保护要求又十分迫切的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海洋滩涂利用等方面,制定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环保法成为真正的“硬法”。

  (二)率先开展GEP核算

  与GDP(国内生产总值)、GNH(国民幸福指数)不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服务及其价值总和,用来描绘生态系统运行的总体状况。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可为生态系统产品的核算提供较全面的数据,环境监测、水文监测、草地监测、森林和湿地调查体系可以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核算提供数据和参数,已具备开展GEP核算的技术基础。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广东应率先开展GEP核算,构建GDP-GNH-GEP全方位的社会评价体系。

  (三)实施领导干部生态环境问责制

  改变唯GDP的观念,改革干部考核选拔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在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

  (四)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针对省内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较差,生态保护任务较重的地区,出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把生态补偿与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以及全省主要江河干流、支流、河涌及湖库的源头市、县实施生态转移支付,实现主要水系源头地区生态补偿的全覆盖。

  (五)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工作。强化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科学核定企业碳排放基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机构,完善交易系统等基础建设,为建立环保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奠定基础。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一)生态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农业,粤北山区依托林业资源和地形地貌特点,可发展观光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珠三角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二)生态工业

  要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支持发展高科技、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生态服务业

  加大对各商场市场、宾馆饭店等传统服务企业的生态化建设。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以高端金融商务、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包括高端商贸、会议、会展、金融、信息增殖产业在内的服务产业链条。

  三、创新生态文明载体,建设具有民生效应的生态工程

  (一)启动“广东绿谷”工程

  继2010年“绿道”概念出现和在珠三角地区三年的建设完善之后,可以深入推进新的生态工程,如提出“广东绿谷”、“绿色屏障”等新概念。根据广东的地貌和生态特征,由南向北,从平原到山区依次建成“广东绿道”、“广东绿谷”、“绿色屏障”等具有广东特色和民生效应的生态工程。

  (二)创建一批生态市

  制定《广东省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广东省生态市建设标准》。在生态市建设中,要保护好城市地形地貌,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如珠海的滨海特色,梅州的田园风貌、惠州的山水风情、河源的湖光水色。

  (三)实施“美丽乡村”计划

  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农村生态环境改造水平,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生态文明研究基地

  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生态文明的基础研究。如在暨南大学或华南师范大学建立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在惠州学院设立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在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生态农业试验基地。同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研究机构与政府联合成立专门从事生态文明指标研究、实验示范、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这些研究基地将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智力资源。

  五、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首先,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第三,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形式。充分发挥广东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山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岭南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的影视、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

  六、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每年选择试点地区举办生态文化节,开展群众性的环保活动。如在城市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在乡村相继建造生态文化走廊、生态公园、生态小品等生态文化设施,从而在全省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创建网络;倡导循环使用部分中小学教材,建设节约型低碳校园。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