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村居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111号

案由: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村居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可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我省生态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组织实施造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庄整治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

  1、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水平差距大。对于生态村居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省市县领导都很重视,积极性也很高;但部分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干部仍然存在重“三化”建设,轻“三个文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在如何提高村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科技致富等问题上重视不够、办法不多;而有的村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态村居,不清楚政府推行这一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最终导致“政府忙政府的,村民忙村民的”,互不相干。

  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不到位,“垃圾围村”现象严重。2013年,广东省明确提出“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目标任务。但实际上,全省目前仍有少部分县(市、区)尚未完成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的征地,21.5%的乡镇尚未动工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32.2%的自然村尚未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这在县财政困难、镇财政资金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尤为集中。此外,有的地区既使建有垃圾收集点,但因村民的自觉性和日处理能力有限,多在村前村后的道路边、溪水边、村边、田边、池塘边堆放,最终导致严重的“垃圾围村”现象。

  3、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目前,除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镇几乎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外,经济欠发达地区镇的生活污水多由污水管道集中收集,但相当部分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此外,大部分村则没有污水管道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污水基本是直接排入到附近的河流和农田,容易造成农田和河流污染,影响区域环境。

  4、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随地堆放, 生活污水、禽畜粪便随意排放,造成当地水源污染;而少数农村饮用水工程缺乏必要的水源保护措施,部分地区水处理设施缺失等,直接影响我省农村饮水安全。据报道,目前我省仍有约6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水质合格率低。

  5、村庄规划难实施。近年来,我省陆续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全省村庄规划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的来说,多数新农村规划,一方面受传统习俗观念影响,村民的规划意识淡薄,无视规划,导致规划落实难。另一方面是一些村虽然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姓氏、家族、宗族封建传统观念和土地政策限制,实际操作中难以按规划要求落实到位。三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规划中的房屋户型、间距、层高、建筑占地面积等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符,农民建房不能接受,造成规划操作不了。

  6、村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设施娱乐场所欠缺。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在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的需要之后的一种需要。但当前广东省多数村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广播和电视。大多数农村没有村民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许多家庭的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文化生活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

办法:

  二、促进我省生态村居建设的政策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村民对生态村居建设的认识。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广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认识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意义、认识到作为村民一员所肩负的责任,自觉转变行为观念,积极参与到建设活动中去,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按照我省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目标任务,县、镇、村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做好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的选址、征地与建设以及建制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和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工作。真正实现“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切实解决“垃圾围村”现象。

  3、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考虑在重点推进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周边乡镇集中治污设施建设的同时,建议在农村地区宣传并积极采取人工湿地去除污水方法,切实减少致病微生物,利于水体干净,并有效保护地下水体,还可利用湿地建设绿色景观。

  4、构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珠三角发达地区要将农村饮用水纳入城镇统一供水范围,其他地区要基本形成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彻底解决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5、因地制宜,规范村庄规划,增强可实施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持生态、发展经济前提下,因地制宜,规划本村产业建设,合理确定创建目标和标准。同时,村庄规划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论证通过,严格遵守,切实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6、开辟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生态村居建设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村居建设投资机制,坚持以国家、集体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以地方和群众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争取国家水保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林业建设资金、生态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和地方财政等多方面资金的投入,并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责任制。此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村民自主创业,增加个人投入。

  7、提倡生态文化,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各村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建好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增加一些活动设施(如棋类、牌类、乒乓球、电视等)、增添一批文化书籍(可以新添一部分,也可以发动有关部门捐赠一部分)、建好一个体育健身场。有条件的村应规划建设一个供村民休闲娱乐、养性怡神的休闲公园,公园内可配套建设科普宣传画廊,定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8、狠抓村容村貌和村庄绿化建设。加大连片规划建设,即由政府统一规划,村民综合开发,科学合理安排居住条件配套;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结合“一事一议”制度,由政府、社会、村民集资建立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确保已建好的设施得到有效利用和维护;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乡村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