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2016-12-16 02:21: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115号

案由:关于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提出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目前,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创新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大众化,只有实现了教育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但是农村很多学校设施陈旧,教学条件简陋,教育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一、我省城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乡教育信息化存在较大差距。

  据了解,广东省农村和山区县以上的重点中小学硬件设施相对较好,基本都有多媒体课室,部分学校还有电子白板等高端设备,但教师却缺少专用的电脑,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手机上网。到了镇以下的学校,或者一些县级的非重点学校,硬件条件则有很大的落差。很多地区网络倒是通的,但师生没有可供上网的电脑。即使在珠三角地区,如中山市,各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也很不均衡。然而在部分重点中小学,电子白板等高端设备已更新到第二代。

  2、山区和农村教育信息化经费捉襟见肘。

  广东省各地区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省里拨给每个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小学每年约700元,初中约800元,高中约1100元;另一个是地方财政拨款。梅州地区传统非常重视教育,当地有句名言:养娃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梅县区对教育的拨款已达全区(县)财政收入的45%,(有些县甚至达到60%),但这些钱也基本只够发给教师的工资,教育信息化的经费只能靠从生均经费中挤出来。上级教育部门往往只提教育信息化指标,而不提经费如何解决。富裕地区可通过专项拨款予以解决,山区和农村则难上加难。一些中小学校长反映,他们学校连每年一两万块钱的网络费都交不起,许多多媒体课室由于没有后续资金进行维护与更新,早已废弃不用了。

  3、山区和农村学校缺乏信息化专门人才。

  山区和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不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生,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转行的,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机会较少,水平和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日常的多媒体课室管理和网络维护任务。目前通过网络开展的远程培训效果不太好,老师们往往只是打开电脑任其播放,而没有真正在看。农村和山区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管理的人员士气低落,不受重视,流失率较高。

  4、城市部分重点中小学存在信息化过度现象。

  今年11月25日,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基础教育要警惕过度信息化》,批评一些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完全电子化趋势:先用电子白板取代传统教学中的黑板,进而用触摸屏取代电子白板。电子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一切都以PPT和平板电脑为介质进行互动教学。”这种现象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部分重点中小学都有存在。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把教育信息化误以为就是教育技术化、教育产品化,以购买最新最贵的电子产品为荣,用行政手段推广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进课堂,并不断更新技术与设备;以此同时,却严格禁止学生上网,不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学习,这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5、以奖代补加剧了教育信息化不均衡。

  据了解,某些大中城市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采取的是以奖代补的方式来发放。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各尽所能吸纳资金加快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以便在竞争中获胜,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费投入。但这种锦上添花式的经费投入方式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更为不利,使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分化更趋严重。

办法:

  二、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1、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本质与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只有流通才有价值,不流通的信息毫无意义,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信息才会增值和更新。而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走入了一个误区。我省基本上是各地区各学校自己关起门来搞“信息化”,重视的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学质量,不太重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不太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的?识与信息共享。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以学校或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孤岛”,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与知识无障碍地流通与共享。绝大多数中小学对引进多媒体设备比较欢迎,而对允许学生在学校上网则持反对态度,甚至不容许学生带手机来校。以电子书包为例,它与一般平板电脑不同,内部加装了一些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为了防止学生上网、玩游戏,还特别设置了禁止学生上网的机关,这样电子书包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多媒体设备,老师们只希望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和学校平台上的资源进行学习,对学生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和资源、与他人进行社会化交流不太热心。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信息素养难以真正得到提高。这与国外中小学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与资源恰成鲜明对比。

  网络和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快捷方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实现信息化来缩小城乡差距,达到教育均衡的目标。如果我们继续把钱投在少数重点学校重点班,而听任大量山区与农村学校上不了网、用不了电脑,则与教育信息化根本目标南辕北辙。

  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信息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大中城市中小学,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开展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而不是继续更新设备、追逐最新技术和产品。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重点是让师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利用宽带网络分享城市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应该加快山区和农村绝大部分中小学的多媒体课室建设和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建设,逐步为每一位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必要的上网电脑,让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免费上网学习和交流。

  2、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统筹力度,优先倾斜农村与山区学校。

  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当前教育经费主要依赖各地区财政投入。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有些地区教育“没钱花”,而另一些地区则“花不完”。山区和农村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需要,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与扶持。据了解,农村地区装配一间普通的多媒体课室只需2万元,这只相当于城市学校购买一块电子白板一半不到的价钱,有限的教育经费应该花在哪里效益最大、受益面最广不言而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的建设思路,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争取在三五年内率先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的差距,通过信息化使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应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经费的统筹应该由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统一协调,这样才能真正打破教育信息化程度完全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无论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还是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非常有利。

  3、建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快薄弱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人才和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最近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建议参照目前对口扶贫的模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计划和责任目标,以加快农村和山区学校观念的转变;同时参照省直机关干部下乡挂职锻炼的形式,积极探讨优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和山区薄弱学校短期轮岗的机制,对于在轮岗过程中表现优秀、贡献较大的校长和教师,轮岗结束后回原地区或单位提拔任用,以调动优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轮岗工作的积极性。

  4、加快网络公开课、微课和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网络视频公开课、微课,可让农村和山区学校师生分享国际国内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流通对转变农村山区学校落后的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建设的5-10分钟的微视频,非常适合在网络上流通,能满足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需要,应该大力推广。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使偏远山区的师生与身在城市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天涯若比邻变成现实,应该大力研发与完善。条件成熟时课考虑在“一对一”帮扶学校之间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使对口帮扶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更具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