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推进耕地土壤质量提升与监控工作,为美丽广东夯实生态基础的建议

2016-12-16 02:21:0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138号

案由:关于切实推进耕地土壤质量提升与监控工作,为美丽广东夯实生态基础的建议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          

    

    案由分析: 

    广东现有3000万亩耕地是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物质资料与生态屏障。但是,我省现有耕地透支严重,化肥及化学农药的持续高强度投入,致使耕地地力急剧下降,耕地团粒结构与理化性质受到破坏,酸碱度失衡,甚至因过量施用化肥出现土地盐化不宜再耕作的情况;另一方面,工业生产与城镇化过程中,环保问题未能妥善解决,致使水域污染及酸雨再频降,耕地受污染;再者在施肥与喷药过程中,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也不可忽视;还有我省地处珠江中下游,耕地极易受上游的生产、生活的污染物侵害。

    调查显示,我省土壤污染呈现“复合型”和“混合型”的污染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一些以前很少涉及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环境激素类污染物邻苯二甲酸等污染物质,普遍在土壤、农产品、底泥和灌溉水中检出,最高可达数百毫克/千克,部分含量超过美国有关控制标准,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且极有可能呈进一步恶化的态势,形势不容乐观。

  

办法:

 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因此必须把质量耕地质量提升与监控列入美丽广东建设方案,建立省生态文明委员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体系,健全污染防治政策框架,并作为发展我省现代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性工作,由省政府领导牵头,国土、农业、环保、地质、科技、法制等部门协调行动,制定应对措施及技术标准上报省府,指导各地开展工作。

   (一)对全省耕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通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掌握全省耕地分类、布局及污染总体状况,阐明区域耕地特点及受污染的特征及来源,为建立耕地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耕地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给省委、省政府合理利用我省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全省耕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对策及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提升耕地质量与保证生产角度考虑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调整重要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该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科学评估,稳妥实施。

   (二)明确耕地种植适应性评价及健康、安全生产指引。

在对我省耕地质量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我省不同区域作物栽培的适应性和适宜性,针对性地将农作物合理安排,鼓励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并且加大生态农业的科技攻关力度,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制定生态农业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管理体系,调动企业、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生态农业、提升耕地质量的积极性。

   (三)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

??   在各市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实实验仪器、分析试验人员,并投入专项经费,建立与壮大耕地污染监测队伍;每市建设密集的个土壤质量监控点;加强耕地环境监测人员业务培训与实践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环保和农业部门监测机构的力量,整合全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定期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投入质量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建立农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覆盖重点区域的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网络,监测土壤、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通过长期定点监测,动态摸查农业污染的底数状况和变化方向,为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农业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注重耕地质量提升与污染修复。

在对耕地现状充分调查分析与分类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开展的主要农产品产地污染普查,研究具操作性的我省耕地质量提升与耕地污染修复技术,制定提升与修复的五年进度计划。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并且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对各地耕地土壤,还要加强化肥品种及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肥料产业升级,推广新型肥料。

   (五)建设一批生态健康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结合各市幸福村居建设等项目的推进与村镇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每市至少建立10个(每个200亩以上)土壤健康、投入品安全,生产加工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产销对接的特色高端农业生产示范区。在示范区内率先建立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生产者的耕地污染减排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使他们尽快掌握耕地污染防治的知识和技能,为开展耕地质量工作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六)加大耕地质量提升与监控的财政投入力度。

    省财政可以在五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一亿元作为耕地质量提升与监控工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调查全省耕地质量状况,完善耕地土壤监测点、监测设备设施、与生态健康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耕地污染修复与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还要通过绿色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引导农民转变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有机肥使用补贴,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厂按生产量进行补贴;对进行全过程污染治理的养殖企业按“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补贴,提高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给予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并辅以其他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