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幸福广东”提高医生幸福感的建议

2016-12-16 02:21:0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26)

秦鉴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在“幸福广东”提高医生幸福感的建议

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幸福必须建立在健康之上,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纵有万贯家财,何言幸福?

最近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说“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表明维护大众健康的主体——医生,不大幸福。一个不大幸福的群体,怎么能为大众创造幸福的基础呢?

一、广东省医生幸福感偏低的原因和表现

(一)伤医杀医事件频发。有人在网上整理了伤医杀医血泪史,东莞杀医案、广医二院伤医案、潮州医生游街案赫然在列。虽然2014年4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提出六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处,但至今也没有遏制住势头。医闹频发,没有安全感,何谈幸福感。

(二)过度劳累。医生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既要脑力劳动,又要体力劳动,特别是我们教学医院内科医生每天查房要连续站立两个小时左右,外科医生手术更不用说,腰酸背疼之后还要继续书写病历、医嘱、手术记录,晚上值班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在医疗价格畸形、财政拨付极其缺乏的大环境下,尽量多收治患者是医院维持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病人多了,医生就更累了。

(三)职业焦虑。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患者的病情变化是随时的,所以医生的精神承受了世界上最贵重的生命之重,有职业责任感的医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另外目前职称晋升标准中,只愿意做临床的医生晋升高级职称时也需要基金、论文,导致掺水造假现象严重,令人痛苦。

(四)遭受光环化和污名化的双重压力。在一些人和媒体的眼中,医生一会儿是“天使”,一会儿是“魔鬼”。光环让医生看门诊时不敢喝水、上厕所,甚至不敢生病。污名化的例子太多了,深圳的“缝肛门事件”、“八毛钱巨结肠事件”,等等等等。

(五)法律对医生的有罪推定。2002年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使医生左右为难,心存愧疚:大包围检查、广泛用药虽然可以开脱医生的责任,但患者拿账单那只轻微颤动的手让医生的心也跟着颤动。患者命悬一线时,奋力一搏可能挽回一个家庭的希望,但也可能因为救治失败遭受诉讼之苦。虽然新的《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损害的条文有纠偏的作用,但是不够。

二、提高广东省医生幸福感的建议

(一)营造重视医生幸福感的环境和氛围。广大媒体除了要经常去问老百姓“你幸福吗”,还要去问“医生,你幸福吗”。希望全社会都为医生“点赞”,对医生既不要神化,也不要妖魔化。

(二)改革医疗价格制度,尽快建立医疗补偿机制。医疗价格制度应该体现出医生的劳动价值,医疗补偿机制可以让医生跳出“治病—赚钱”的关联,让医生不再“以量取胜”,减轻医生的不合理劳累。

(三)进行临床医生职称晋升改革。建议除在大学愿意走科研路线晋升的医生外,其他所有临床医生以临床能力评价为主,不要再对论文、科研基金作要求;临床医生的等级简化为住院医师、高级医师两类,并把资质评定交给民间的专业协会来办,让“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

(四)医学教育体制必须大力改革。目前医疗事故频发,这与医学教育的现状密不可分。为了生命的尊严,建议加大医学本科教育投入,将所有的大专及以下医学院校逐渐“关停并转”,所有医学本科都在一本招生,让更多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情结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专业。

(五)加强法治,严厉惩处暴力伤医者。医生犯错后,患者可以通过正当的司法途径寻求救济,但对于暴力伤医之风不可助长,要坚决打击。司法改革要走向公正,让老百姓能感受得到,让他们愿意走法律途径。引入重大医疗事故保险,解决医生万一犯错后导致的巨额赔偿问题,弥补患者的损失。

  (发言者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中医博导,医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