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5)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我省新型养老模式的
运营机制及路径选择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从2015年至2035年的2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一倍,达到20%,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增加到30%,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自2013 年9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部委又连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养老机构规划、养老金并轨等被提上议事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相对单一的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合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被弱化,机构养老逐步被人们接纳,而社区养老等模式也成为养老模式创新试点方面的新景象。
政府在养老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没有真正解决困扰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很多工作尚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日益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背景下,如何在资本约束和土地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推进养老工程,如何寻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省养老模式现状及问题
我省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快速老龄化、未富先老、城乡差距大、养老需求大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人均床位数少。目前,我省养老公寓数量少、床位少,有些地区不足老年人口数的1%,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设施,管理不善。
(二)养老机构投资少。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少,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足,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一、档次低,含卫生间的住房少,带厨房的更少,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
(三)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养老机构的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财政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大。多数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脆弱,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或内部循环。
(四)养老机构地区差异明显。我省在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区域差异。总体来说,珠三角等经济基础雄厚的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而粤东西北等贫困地区的养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床位拥有量较低,供需矛盾突出。
(五)养老产业未形成“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目前,我省处于养老地产多为“商业盈利性、现有老年公寓具有盈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基本属于商业范围;养老地产受众群体有限,现有老年公寓仅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居住条件和人性化服务;仅有部分发达城市的个别开发商开发了老年住宅,但都是资金实力非常雄厚的开发商;老年住宅未形成“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无真正针对老年生活、消费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研究,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社区管理、设施亟待完善;另外,养老地产开发面临着土地资源昂贵、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养老地产与社会资金未能挂钩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新型养老模式。鉴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所具有的优势,我们提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新型养老模式——梯度型养老模式。
首先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70岁以下、身体较为康健、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鉴于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在家养老的倾向,社区养老模式更适合他们。
第二类为70岁以上、活动不便、生病频繁的老人,在家养老无法满足他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较高要求,为此我省试点在城市的城郊建立大型综合的养老社区。这样,不仅方便子女在闲暇时间进行探望,也能让老人在不远离自己曾经生活城市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照料。
(二)将中端消费群体定位于养老社区的主消费群。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根据定位有所不同。中端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及服务较为齐全,收费价格基本能被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所接受,因此入住率往往很高。因此我们认为,从养老社区的普惠性上看,顾客定位为中端消费群体较好。同时建议将养老社区设置在我省部分城市的郊区,可以方便子女探望并能够满足老年人不愿背井离乡的诉求。
(三)完善社区养老的产品及服务设计。
1.建立健全多标准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型养老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老人,同时接受可完全自理的健康老人,因此养老社区需为上述两种老人提供不同标准的居住产品及医疗配备,以满足老人在不同生理年龄阶段对居住和医疗服务的要求。
养老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包括社区医院、定期体检,日常养生计划、全天候监控中心、健康讲座等内容。
2.加强养老社区专业化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对于医疗配套的高标准严要求,自然提高了养老社区对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一方面,应大力培养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改变社区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的局面,树立社区工作的专业权威。
3.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打造“养老一卡通”。在多个城市分别修建大型综合养老社区,以全省各地市养老机构为平台搭建养老信息平台,建立“养老一卡通”,打通各区域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在此平台基础上以医疗信息化和养老信息化为前提,提升区域养老共享平台的共建。
4.建立系统的服务标准体系。养老社区应建立服务标准及评估制度,不断改善或维持服务质量。具体包括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文体设施、社区环境、养老服务、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
5.设立“时间银行”的义工激励制度。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义工服务、照顾老人,养老社区可建立“时间银行”体系,将义工在养老社区的服务时长储存在“时间银行”中,等义工年老之后再“取出时间”,获得相应的照顾,或者如同货币一样可以转账给亲戚朋友。
(四)构建养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养老地产以“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宗旨,其开发必然不能像住宅产品一样,将销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养老地产开发需要满足社区的可持续性,盈利模式应将产品销售和物业服务二者并重。大型综合性养老社区的成功建设与后期运营,可以为项目立体开发提供支撑,包括住宅、购物中心、酒店、度假旅游、医院、康体娱乐等。建议建立综合性的盈利模式,即“住宅销售+养老公寓出租+养老配套持有经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拓宽融资途径,保证资金供给。
1.社区养老服务——实现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养老产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一依靠政府力量,影响力有限。需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投资体制。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援助。要积极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2.大型综合养老社区——社会投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养老地产的资金回收期长,建设难度大,所以,建设养老地产的关键在于资金来源。首先,政府在为整个养老地产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福利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其次,对营利性质的养老地产适当放宽银行贷款限制;最后,试行BOT融资模式和PPP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民间蕴藏了巨大的投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养老地产的发展,并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