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18)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加快“珠三角次区域”发展进程的建议
“珠江三角洲次发达区域”(下称“珠次区域”)指同是珠三角的江门、惠州、肇庆三市主城区以外所辖并与粤东西北相接壤的县市。 如江门的恩平、台山、开平;惠州的龙门、惠东;肇庆的广宁、封开、德庆、怀集等。本区域是珠三角核心区域(下称“珠核区域”)与粤东、西、北的过渡地带;是连接粤东西北乃至连接泛珠地区的交通必经要道;既是生态保护屏障,又是水源涵养地;是“珠核区域”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地;它既是“珠核区域”的劳动力来源和工业产品的初级加工区域,又是广佛、深莞等地的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转移地。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视察江门时讲到“江门是联系珠三角进一步西进的桥头堡,承东启西,位置和地位都十分重要”。照此看肇庆、惠州对于粤北、粤东也是珠三角北进、东进的桥头堡。三市所辖的多个市县经济发展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市县相似,有的甚于低于粤东西北地区。
“珠次区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虽有珠三角之名份,却没珠三角经济之实力,又未纳入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计划而处于 “尴尬”位置。缩小“珠次区域”与“珠核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尤为急迫。
一、存在问题
(一)经济总体发展滞后。“珠次区域”除个别县市发展速度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他与“珠核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以江门台山市为例,2013年人均可支配财力:台山市是3554元/人,江门市是4604元/人,粤北山区为5047元/人。可以看出,该市人均可支配财力不但低于江门市,甚至比粤北山区还低。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县市总体上仍以农业为主体。其中第一产业高于全省和粤东西北平均水平,第二产业龙门县、封开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农业腿长,工业腿短”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省不但投资项目少,而且往往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地方政府“吃饭”财政难以挤出钱来投资建设。
(四)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省在财力保障上对粤东西北有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珠三角地区基本上由市县全额负担。如2013年江门、肇庆两市可支配财力分别是207.17亿、198.70亿,在珠三角九市中位于末位,其所辖县市财力甚至低于粤东西北地区的一些县市。
(五)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保护补贴压力大。“珠次区域”农副产品和生猪供应对港澳、“珠核区域”乃至全省市场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但政策性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主要由地方财政负责,打压了地方积极性,同时也削弱对其他城市的供给能力,农业生产也存在同样补贴压力问题。大多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和自然保护区,但生态保护区又限制发展。
二、建议
我省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同时,应重视“珠次区域”的振兴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快制定“珠次区域”振兴发展规划。按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制定促进广东“珠次区域”振兴发展规划。
(二)加快产业转移提升发展规模和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珠次区域”转移园区。在分配土地利用指标上给予倾斜,把工业园区优先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升县域工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三)加快以交通先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网络、深茂铁路、通往粤东西北的城轨客运专线和沿海、沿江的深水码头建设;对跨市、属于全省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以省级投入为主;增加对取消公路收费项目的补助。
(四)加大省财政扶持力度。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按照因素法如人均支出标准等直接计算到县(市、区);与县(市)共担的事权应按负担比例一视同仁给予转移支付;补助政策和年度预算编制时对贡献较大的地区加大财政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补偿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