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22)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力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6月下旬,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近几年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不少地方高校对转型发展已由认知层面转向实践探索,成立了转型发展机构,积极探讨转型策略,做好转型的应对与准备。但转型发展的吸引力仍然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广东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转型工作阻力较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学轻术”理念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让人们认为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潜意识中给职业教育贴上了“次等教育”的标签。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有一所综合大学的“门面工程”,而不愿意积极推进地方高校转型;有些地方高校虽然深知转型是必须的,但因害怕转型后影响招生而随意应付;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也担心学校转型后,就业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可见,传统文化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绊脚石”。

(二)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欠缺,转型工作困难重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展开实践教学,通过高校提供各种专业实训场所与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践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困难重重,一些专业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高校自身难以满足其专业要求,需社会或企业提供实践的技术与设施。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地方高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要政府支持。但现实问题是,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严重滞后,相关指引(如通过减税、退税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办学,或允许企业优先选择和聘用毕业生等)缺失,导致校企合作长期处于随机、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校方虽有积极性、但企业觉得校企合作没有收到互利互惠的效果,把合作视为直接损失,因而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

(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转型工作缺乏支撑。目前,我省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偏低。据《广东省2013年省级决算草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2013年教育总经费支出为205.5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为105.27亿元,占教育总经费的51.2%;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仅为18.48亿元,占教育总经费的9.0%,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例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经费偏低。《关于广东省2013年省级决算草案的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为8600元,而同期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只有4000元,还不到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一半。

(四)“双师型”师资异常匮乏,转型工作难以展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区别于“985工程”与“211工程”院校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师资是关键。“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 ;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但现时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匮乏,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理论型教师,难以承担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任。

(五)试点引领力度不足,转型工作充满迷惘。2013年,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为此,我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开展了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分段教学的职业教育本科试点,探索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2013 年,8 所本科与高职院校在6个专业开展高职本科协同培养试点,实际招生380 人。相比我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16所地方本科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区区380 人的试点招生引领力度确实不大。

二、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现代理念,达成转型发展共识。各级政府可以考虑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每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以及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的观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优秀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各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要积极推进转型工作,扩大试点范围最后达到全面推进。

(二)强化国企职责,营造转型发展实践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调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联合办学的积极性,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制定校企合作办学规章制度,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进一步突出职业、行业、企业、岗位要素。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在企业或企业到院校建立实训基地,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和相关指引要跟进(如减税、退税等政策鼓励等)。

(三)加大统筹力度,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会极大地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为此,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同时,要保障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力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四)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文化基础。因此“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既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一是要改变“学术型”师资评估观念,淡化学历标准与科研要求,强化职业能力建设。二是要完善“双师型”师资培训制度,除重视学生的实习培训外,更应鼓励教师自身参与企业实践,获取实践经验。三是充分发挥评估的杠杆作用,制定有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资、奖励等制度。四要完善“双师”标准。不少地方高校前身为师范学校,师范是其特色。现时评估制度对理工科的“双师”标准很明确,但师范教育的“双师”标准却迷惘不清,这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师范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创新招考评估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平台。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根据国家和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及选拔机制,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考核录取办法,高职招生增量指标主要招收中职优秀生源。

(六)加快试点推广,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当前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才刚刚开始。中职和高职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没有机会继续深造,直接就进入社会就业,未来的职业生涯常常受到学历的制约。“断层”的职教体系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终身发展,也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应加快试点推广,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形成高职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