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34)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抓住“十三五”规划契机
进一步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期间,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11-2013年,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的GDP平均增长率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粤东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与珠三角仍存在较大落差,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698,而苏、鲁、浙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413、0.452和0.263,均远低于广东。在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广东经济的平稳发展,为全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转型升级作出贡献,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粤东西北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制约我省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区域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高,未实现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同构化”、“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尤以服务业为甚。
(二)粤东西北区域经济模式单一,产业总体水平不高、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有力的经济增长极。
(三)地区协同发展效应不足,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化与沿边区域合作、梯度开发经济腹地的思路不够清晰具体,各地缺乏明确方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四)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享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目前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调整现有区域优惠政策,适当向粤东西北倾斜。
(五)粤东西北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较好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与珠三角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不利于珠三角产业升级和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总结“十二五”我省经济发展情况,利用编制“十三五”规划契机,科学谋划,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之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意义重大。为此建议:
(一)合理调整区域间产业结构,形成错位竞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合理地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布局规划及支持政策,重点加强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分工协作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各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方面,采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混合型模式,努力实施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三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区域高新技术经济增长极。
(二)探索多形式区域开发模式,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针对我省区域板块的现实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珠三角板块为率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珠三角的经济引擎带动作用,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粤东、粤西板块为赶超发展模式。以沿海沿线交通枢纽为轴,对接海西和北部湾、港澳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打造国家海洋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潮汕至湛江为联动的我省沿海“黄金海岸”经济带,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区域增长极;粤北山区板块为保护发展模式。可以“三高”农业、生物工程、旅游产业等生态产业为主,实施“点面结合、开发与保护”策略,形成绿色产业区域增长极。
(三)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强化地区协同发展效应。一是珠三角以前海、横琴、南沙为核心,以粤港澳自贸区建设为载体,对接东盟和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二是粤西突出雷州半岛的地理关联效应,对接西南各省、区,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陆海统筹,全面参与北部湾经济协作圈建设;三是粤东北以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开发沿边战略为抓手,对接国家沿海经济带和泛珠合作成员,构建若干跨省区的特别经济合作试验区。
(四)推进区域优惠政策转移,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全省现有的区域优惠政策进行梳理与整合,逐步将区域性的优惠政策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使两者在政策环境上处于平等地位,进而增强落后地区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推进落后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道经济发展和产业梯度转移。一是加快形成珠三角连接粤东西北的轨道交通网,加快推进韶柳铁路建设,尽早打通南亚大陆桥铁路大通道广东-广西段;二是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加强欠发达地区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三是推动我省与周边省份及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对接,实现公路网络外通内连;四是建设西江和韩江为主的内河港口群,打造珠江-西江黄金水道。
通过上述基础设施建设,贯通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泛珠合作区域省区、西南大通道的海陆空铁水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合作与分工体系的形成。同时,以交通节点建设为重点,加快沿通道展开的经济走廊建设,使交通节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