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48)

朱征宇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改善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中国发展的未来,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但仍得不到改善。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令人担忧。

一、我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状况堪忧。1985年至今,我国开展了多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25年下滑。尽管在2010年后,中小学生一些指标的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继续下滑,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长,视力不良比率居高不下且有低龄化趋势。我省的情况也同样。调查显示,我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三年均呈下降趋势,体现在合格率和优秀率下降、不及格率上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肺活量机能水平负增长,灵敏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低于2000年的水平;各学段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呈逐年上升。对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发现,每天运动1小时的学生只有19%, 比2005年的38%减少了一半;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不足,学业能耗为学生能耗的主要内容,且随年级增加而增大。

(二)生活方式、应试教育等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学生“多坐少动”成为了习惯。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食物丰盛、交通便捷、互联网盛行,多坐少运动、多吃少消耗已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户外活动和身体运动的不足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是学校多年以来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视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学生体质健康不被重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即使近十年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发展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但仍然收效甚微。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活动不足、体育课程被挤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体育活动资源缺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受限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校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极其有限,社区活动场馆明显不足,向外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和单位为数不多,学生课后想进行体育运动难以找到去处,放学后的学生大部分都“宅”在家里。

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建议

(一)多样化并举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校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主要阵地。以学校体育为主导,大力推进多种多样的校内、校外体育活动。建议在抓好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的基础上,全面恢复课间操(早操)和大力推广体育社团活动,使强制性和自主性的体育活动共同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增加日常体力活动,如走路上学、勤做家务等;鼓励学生多进行户外运动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建议学习北京学校经验布置“体育作业”。

(二)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学校体育应该回归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议教育部门对学校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与学习成绩一样向学校和家长公告,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提出干预方法。

(三)加大对校外体育资源开放的力度。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是学生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条例加大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和机关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合作服务等形式手段保障场馆开放单位的利益。充分利用各类非正规体育活动场地资源,如广场、空地和草坪等,使学生在校外同样找到体育锻炼的去处。

(四)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活动联动机制。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力发展体育的环境下,学校应该与社会、家庭共同建立互联互动的体育活动机制,即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利用社会体育组织的专业力量定期开展简易有趣、家庭同乐的社区体育活动,学校提供场地器材、社团组织运作、家庭成员参与,使学生能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发言者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体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