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乡全域规划加快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52)

宋劲松委员的书面发言

——全面推进城乡全域规划

加快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一、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城市规划只局限于城市建设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一)城市摊大饼,越做越密集,带来了普遍的城市病。

1.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大量的学校和医院严重缺乏。

2.缺乏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全民健身的水平落后于世界。

3.城市中过于稠密的人口,过于集中的车辆,大量的尾气污染是城市灰霾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地区日渐衰落。

1.传统的城市化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不断衰落,农民文化素质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农村有学问有知识的年轻人都去了城里。

2.农地丢荒问题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主要壮劳动力都去了城市打工,农村中只剩下了老人与孩子,有部分较严重的地区整个村落集体迁往城市,这种耕作不便的问题导致农田无人耕种。

3.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导致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田园风情的村落越来越少,中国文化在农村的保留程度大为降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难以找到。

(三)城乡发展失衡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1.房地产畸形繁荣,公共物品的供给反而不被关注。真正能拉动内需的社会设施缺乏市场动力,经济上过于依赖房地产,城市内需迟迟无法搞上去。

2.一、二、三产业失衡,特别是农业价值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张皮。

3.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升,城市缺乏休闲空间,缺乏亲近自然的环境,缺乏运动健身场所,缺乏良好的社区氛围,一大批年轻的宅男宅女成为了城市的主流。

二、借鉴健康理想的城市规划,建设健康发展的城市。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以都市区化格局为主的现代空间经济组织模式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流。纵观国外多个发达城市,在广大的范围内布局城乡空间是都市区化的题中要义。包括伦敦(约50公里)、纽约(约60公里)、东京(约80公里)等城市地区半径均超过50公里,而我省的广州、深圳等成熟城市地区的半径仅为10-15公里左右。导致这个差别的原因,并非因为我们要保护耕地。伦敦、纽约等大都市区人均耕地面积均比我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要高。究其原因,国外先进城市将田园、生态区融合布局在城市当中,而我们却把城市和乡村割裂、把人工和生态分开。这种城市规划理念的偏差,使得城市过度集中发展,导致了城市病、农村地区的衰落和城乡发展失衡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各国发达城市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给城市、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推动作用,也使全部的人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值得我们借鉴。

1. 通过多中心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区域竞争力。世界先进的大都市区在一定地域内有多个中心城市分别承担不同中心职能,共同对区域内其它中小城市(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且以整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如德国中部都市区摆脱单纯发展个别大城市追求最优规模的做法,致力于形成分工协作的组合城市关系:法兰克福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慕尼黑是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城市,斯图加特是先进的汽车产业中心,柏林是新闻传媒中心,共同构成了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城市集团。

2.通过各类基础设施网络重组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空间要素,实现内部高效运作。通过各种网络在整个都市区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空间要素优化重组,如美国纽约大都市区,在纽约-新泽西-康迪尼克三州之间建立区域性的绿道网络、通勤铁路公共交通网络等,组织区域内的数以百计的城镇中心和产业集聚发展地区,形成了全球最有竞争力、最高效率的都市区域。

3.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之间的公平和均等化发展。国际先进地区致力于使中心城市与其它城镇和乡村连为一体,如韩国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村运动”,将“所有的村庄都能从落后、停滞的传统村庄发展成先进的现代村庄”,致力于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和缩小城乡差距。 

4.推动城乡人口的全域流动。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城市人到地区生活工作,带动农村里的人的生活素质的提高,提升改善乡村地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一批彰显乡村田园美景和地域特色、农业生产与居住平衡的农住社区。如澳大利亚墨尔本通过规划一批乡村地区就业中心、以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自建住房等措施,鼓励城市居民移居、扎根乡村,给乡村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新型的生活模式,大大推进了乡村地区现代化进程。

5.通过引导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从单纯以城市工业化为动力走向城乡“六次产业化”,形成从城到乡,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不分地域、不分产业门类的全产业价值链条。如日本通过实施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六次产业化”,进一步打破了产业的空间界限,在延伸城市产业链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6.培育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动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走向多元化,城市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投资广泛分布于城乡地区。如大温哥华地区政府在1996年实施宜居区域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绿地、建设完善社区和发展紧凑城市等措施,利用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促进了服务、休闲等多种需求的发展。

7.塑造多样化的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多层次、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英国通过制定“世界级场所”的战略与计划,促进地方政府、公众和市场共享其经验、专业知识以及资源,共同打造一个繁荣的、有吸引力和特色的、具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活动场所。

8.多中心治理模式。赋予不同层级城市政府平等的发展权,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城镇的发展、建设和管理事务,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形成了区域政府、城市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私营部门和个人都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区域管治模式,实现了政府服务和市场调配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全域规划

珠三角地区是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具有比中国其他地区更高的起点,有条件率先走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通过优化规划体系,特别是要通过全域规划对5.5万平方公里的珠三角地区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规划,主要方向应包括一下方面:

1.建立城市之间和都市区内部的联合发展机制,培育多中心协同发展的都市区,实现从单兵突进的城市经济走向协同作战的区域经济,协调带动周边地区以至更大区域发展。

2.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信息、生态、公共服务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组织所有的空间要素以发挥的综合效益,从围绕城市中心区“摊大饼”式发展走向多中心、网络化、分散式集聚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格局

3.促进城乡完善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均质延伸,实现城镇和乡村公平、均等、一体化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引导,围绕服务中心节点建设功能混合、高品质的“商住”社区;结合物流枢纽,引导制造业集聚,形成居住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工住”社区;在农村生态地区划定低密度开发区,建设彰显水乡田园美景和生态特色、农业生产与居住平衡的“农住”社区。

4.使全部人都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推动包括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全域流动,促进城市规划与农民集聚地规划的良好结合。通过引入现代业态、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农业专业、规模化经营,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支持乡村居民就近就业,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乡村生活成为多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之一。同时,将先进的管理、优秀的人才引入乡村地区,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实现农村增收。通过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推进广大城乡地区现代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服务均等、全民福利、融合发展的格局。

5.实施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六次产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积极培育本地品牌,发展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增加农产品在产地的附加值。

6.引导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发展,整合城镇、产业及乡村生态资源,促进城区、产业园区和乡村生态旅游区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形成特色鲜明,多元的城镇化发展动力。

7.建设高品质的城乡公共空间,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注重文化的多元化,营造舒适便捷、富于亲和力的空间环境,向居民和游客提供步行、交流、游玩和观光的休闲平台。

8.实施扁平化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创新区域治理和区域协作制度,建立区域协调平台专责都市区共同事务协调。推进行政层级扁平化改革,推广“省管县”、“镇级市”试点,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管理模式。探索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和基层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管理,完善社区自组织架构,开展社区自组织编制规划,探索放宽自筹自建住房限制。

9.积极推进“多规合一”,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一套发展目标、一张图、一套项目库和一套实施协调机制”,优化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内容,消除各部门规划的矛盾和差异,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规划衔接协调的过程。

    (发言者系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科技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