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和促进我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55)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稳定和促进我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根据国家统计局与有关机构研究表明,我国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过去30年平均达到20%。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不仅是出口拉动总需求,在带动就业、调剂市场余缺、保障能源资源供应、丰富消费品选择、进口先进技术、促进资本形成、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增加财政收入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 我省外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在2013年为108%,多年来为全国各省份最高,外贸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的20%水平。经测算,过去30年广东外贸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5.84个百分点,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为0.24,即出口每增长10%可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但是近几年来广东外贸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波动。2000年至2013年,广东外贸平均每年增长15.37%,出口年均增速为16.05%。2013年外贸进出口实际增幅约为6%左右,2014年外贸进出口可望实现正增长,但增幅仍然较低。就全国来看,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4.4%。广东外贸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增速,保持低速发展态势。2013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26.2%,其中出口占全国的28.8%,广东外贸是否稳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全省的经济增长,而且影响全国。

2015年,商务部预测我国出口预计增长6.6%,进口预计增长5.5%,外贸进出口预计增长6%左右。2015年我省外贸增长可能略有改善,但增幅仍将低于全国。这不仅是广东,而且全国外贸增速放缓也已是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之一。近年来全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也倒逼外贸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广东外贸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阶段,增长动力从增加要素投入转向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我省要高度重视外贸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力稳定外贸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转换发展动力。必须适应新常态,积极开拓市场,创新体制优势,发展外贸新业态,优化贸易结构,才能稳定外贸增长,发挥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贡献作用。

二、 稳定和促进我省外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发出两份稳定外贸的重要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去年6月出台了《广东省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由7个方面25条强有效措施组成。这些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才能为我省外贸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建议省政府组织督导组对各地、各单位支持外贸稳增长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加强外贸目标的督促检查和进度把控。建议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对当地进出口重点企业建立台账服务制度,对台账企业采取挂点联系、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和“一企一策”等方式方法,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促外贸稳定增长。

用好用足国家和省现有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各项财政资金,优化调整资金项目,加强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新型贸易方式、扩大进口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加快资金执行进度。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力度,省级财政支持资金实行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山区市差别化政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9号),对支持外贸的政策措施进行合规性审查,避免出台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二)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稳定外贸出口。近年出现的外贸新业态是一般贸易出口方式的亮点。浙江义乌实施“市场采购出口”的贸易方式创新,在国内市场采购和面向国际市场出口之间建立了规范化的融合通道,带动一般贸易出口大增。深圳市一达通公司构建了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综合提供电子商务、外贸代理、金融服务等,靠商业模式创新降低外贸经营成本并返利给企业,年外贸金额超过100亿美元。广州等地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打通了跨境电商的通关、支付等瓶颈,增长前景非常广阔。这些外贸新业态代表了未来一般贸易出口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建议政府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支持力度。

推广“一达通”等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通关、退税、融资等服务,相关部门为其设立“绿色通道”。支持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对综合服务平台企业融资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落实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理客户按自营出口给予退(免)税的政策。组织我省具备条件的大型商品集散地或特色专业市场申报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推动在内外贸结合商品试点市场内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获批前,探索以“旅游购物”贸易方式扩大市场采购出口,实施在通关口岸集中进行检验检疫、实行增值税不征不退等支持政策。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支持培育一批重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对接,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集中监管区”监管模式。

(三)抓住“海丝”战略机遇,积极扩大进口。发挥进口解决国内资源、能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化的进口战略。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契机,积极与沿路国家和缔约国扩大进口贸易。加大进口新加坡的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东盟的镍、锡、铝等矿产品和橡胶、动植物油、水果、大米等农产品,南亚的农产品、珠宝首饰等产品,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非洲的石油、木材、棉花、金属矿砂、矿物燃料等资源产品。鼓励广东企业到沿路国家开发资源能源,建立便利境外资源回运的物流设施,以“走出去”投资保障境外进口基地。

鼓励进口技术设备,及时调整更新享受进口贴息的产品和技术目录,简化申报方式,滚动式接受企业申报进口贴息。以现有交易平台为基础,综合考虑进口商品的品种、规模和提供服务能力,适当放宽认定门槛,认定一大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支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发展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商品检测等功能。发挥我省口岸港口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进口大宗商品交易和配套服务,在汽车整车进口、塑料粒子、能源和资源产品等进口商品交易方面形成聚集市场。积极争取设立面向国际和国内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增强议价能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结合电子商务发展,争取检验检疫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扩大红酒、食品、个人护理用品、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产品的进口。

(四)转移与提升相结合,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继续深入推进来料加工企业原地不停产转型为企业法人的工作,支持企业理顺土地、设备、厂房等产权关系,规范经营行为。根据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好产业转移园区,鼓励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落户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更低的粤东西北地区。对将总部、研发中心等留在原地的企业,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各类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和市场渠道,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内销市场。发挥以投资促贸易的作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在粤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争取其将更多的生产订单和投资投放我省等。

(五)借建设自贸试验区契机,创新机制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建议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方面的试点和示范作用,推动金融、航运、通关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创新贸易金融业务,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积极向国家争取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结算试点政策,鼓励设立面向境内和境外的管理型总部企业,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和保税贸易。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发展赊销买断、信用证买断、无抵押融资、外汇结算风险规避、退税抵押贷款等贸易与金融结合的业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加快推进租赁贸易发展,大力发展租赁飞机业务,探索开展期货保税交割和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积极争取设立单机单船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等政策。

支持开辟更多国际货运班轮航线,取消航运和港口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外贸物流成本。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争取将延迟中转货物免于向海关申报的时间延长。争取启运港退税、保税船舶登记、航运方便旗政策等试点政策,规划建设航运服务业聚集区,积极发展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促进航运金融发展,依托广州航运交易所发展船舶、运单、保险等产品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

  深入实施广东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全省海关通关一体化、执法统一化和管理集约化。推动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改革,带动深化“三互”合作机制。加大省政府对各市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支持和协调整合的力度,加快在广州、佛山等地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为外贸企业营造便捷通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