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机遇加快推动广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17)

张 效 民 委 员

(代表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机遇

加快推动广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中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胡春华书记强调,要抓住机遇,把我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地区的作用发挥出来。如何发挥好这一作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重要抓手。

我省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达1.23万亿元,约占全国23%,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海洋已成为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我省海洋产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省是我国大陆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仅广州港就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21个城市港口缔结成为友好港口;与广西、海南比,我省有海洋经济规模和海洋科技优势;与福建比,有海洋港口和海洋产业优势;与江苏、浙江比,有地缘和海洋交通的优势;与云南、贵州比,有海洋通道和海洋历史人文的优势。

但是,广东海洋产业发展也受一些瓶颈制约,如传统海洋产业层次不高,新兴海洋产业竞争力不强,海洋企业规模较小,海洋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极不协调,粤东西两翼占全省海岸线超过60%却仅贡献了20%的海洋经济总量;各兄弟沿海省市纷纷高规格出台扶持政策,大手笔加大财政投入,呈现出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广东的海洋产业先发优势正在弱化。

2010年以来,国务院开展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并把广东列为试点地区,明确了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要求。结合广东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会提出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产业合作,加快推动我省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海洋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粤东地区(临海能源、现代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粤西地区(临海现代制造、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粤北地区(承接海洋产业链的配套产业、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的区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

(二)建设世界级航运中心。目前我省航运企业和船队发展滞后,整体呈现船舶数量虽多,但吨位小、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建议以资本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组建广东省港口集团、壮大广东省海运船队,将广州、深圳、珠海等一线港打造成国际性航运枢纽,湛江、汕头等二线港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国际性港口,带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优化我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海上通道。

(三)打造海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创新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政策,简化用海、用岛行政审批程序,支持建设珠江西岸海工装备基地。大力发展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海底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及航道疏浚工程等相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

(四)扩大海洋旅游开放开发。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邮轮航线合作。推进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试点开展以旅游度假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世界高端、广东特色的海岛旅游品牌。以“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基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以湛江海洋经济博览会为基础,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和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五)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我省渔船“三多一少”问题非常突出,在全国明显处于落后位置。引导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建造适合“三沙”、外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捕捞渔船,刻不容缓。据测算,我省5年内需建造远洋渔船300艘、南沙渔船200艘、外海渔船1000艘,才能初步适应海洋维权活动和远洋渔业生产作业需求。建议我省参照海洋渔船更新改造中央投资补助的做法,加强省财政资金扶持。

(发言者系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