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美丽广东建设力度打造我省生态文明新常态

2016-12-16 02:2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59)

党 志 委 员

(代表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加大美丽广东建设力度打造我省生态文明新常态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的优势在生态,最终的出路也在生态。广东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据了解,全国已有福建、江西、贵州、云南、青海5个省开展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另外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开展了生态省的建设。为破解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症结,大力推动粤东和粤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我省理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建树。

“经济兴”和“环境好”是一种常态,“百姓富”和“生态优”也是一种常态,人民群众无不急切期盼着能有“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生活环境。然而,据省民革调研发现,我省各地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区治理污染等方面存在沟通协调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各行其道,减排措施相对单一,生态产业比重偏低等问题,尚未形成全面、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致使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速度、建设质量等方面发展极不均衡,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状况仍令人忧虑,生态修复任务艰巨,亟需在生态领域做好还欠账、增容量、提质量的大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当务之急,我省应探索建立起一套规范和约束政府盲目开发建设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得各种环境保护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有效防止以生态建设为名却追求GDP为实的不良倾向,真正保障城市 “生态宜居”、农村 “树绿水清村美”、园区 “产城融合生态宜业”,创造出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为此,省民革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经济发展目标应明确建立在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在量化我省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对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所涉及的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估,主动将增长率等经济目标调整至生态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并在财政支出预算中,明确规定用于生态建设资金的最低比例,建立监管制度,保证专款专用,避免被挤占挪用。

(二)量化经济指标的生态环境影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统计公布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时,统计公布达到这些指标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量、碳排放量等,并建立环境损害公告制度,若某年度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损害事件,必须客观地将其列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到自查自律。

(三)着力促进碳排放交易,重点摸清欠发达地区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为实现全省碳排放额度的市场化交易做准备,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将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加快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边界清晰、权能健全、流转顺畅的资源产权制度,以及加快资源税费制度建设与创新,以资源保护和节约为宗旨,优化资源税费结构设计,调整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耕地征占补偿费的标准。

(五)改革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中增加环保考核的权重,与计生考核、安全生产考核的占比相当,取消限制开发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同时,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环保绩效与“乌纱帽”挂钩。

(六)积极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政府应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生态补偿市场的服务、规范、监管和绩效评估方面,助推产业转型,以及通过项目补偿等形式对农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常规化的农业土壤污染检测指标与评价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

(七)加快现有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升级转变。就当前情况来看,产业仍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协助辖区内不同级别的工业园区建立健全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八)各级人大应监督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制订及法律化实施,各政府职能部门也应确保城乡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定工作与生态保护地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并绘制高精度地理坐标地图,登记成册,录入国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

    (发言者系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民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