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机遇,推动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提案

2016-12-16 02:21:0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50026号

案    题:以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机遇,推动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为抢占21世纪海洋时代的优势地位,世界沿海各国纷纷调整海洋政策,把发展海洋经济、谋取海上利益作为本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加强对海洋的有效控制和开发利用。中共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中共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提出,抓住机遇,把我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地区的作用发挥出来,拓展广东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海洋产业作为拉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如何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互为促进,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广东海洋产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势和机遇

(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1.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我省面向南海,是我国大陆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我省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邻港澳地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频繁,我省海洋区位优势尤为突显。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加深,我省海洋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2.经济实力雄厚。广东的经济实力雄厚,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3年,广东GDP6.23万亿元,约占全国11%,是海南的19.8倍、广西的4.45倍;海洋经济总量1.23万亿元,约占全国23%,是海南的14.52倍。

3.贸易合作密切。广东是我国的外经贸大省,外贸依存度高,是全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省份。2013年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1.09万亿美元,占全国1/4强。2013年广东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超越欧盟成为广东第三大贸易伙伴。随着广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截至2011年,广东经核准设立境外企业累计3457家,协议投资金额138.9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66.8亿美元,累计建设境外生产基地178个。

4.港口运输发达。广东拥有5个亿吨大港,己建成中国沿海最大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5万吨级铁矿码头。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4.94亿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约4.96亿吨。

5.历史人文亲近。广东与东盟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贸相连。近代以来,广东人飘洋过海“下南洋”,广东籍2000多万海外侨胞中,约1480万人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超过70%的东盟上市公司由华商资本控制。

(二)面临的机遇

1.国家对海洋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战略和顶层设计,为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方面,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为海洋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市场。如建设海上通道,需要加大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海洋工程建筑及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投资机会;实施海洋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海洋产业的企业、技术、资金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海上贸易,有利于海洋航运市场走出低迷;通过建设海洋产业合作或示范园区,促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文化的宣传,可以不断丰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涵,提供更多的合作载体和抓手,拓展海上丝路的文化影响力。

2.我国经济社会格局为海洋产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我国已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大进大、两头在外”的基本经济格局,海洋是支撑这一格局的重要载体。2012年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47%,对外贸易运输量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我国商船航迹遍及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1500多个港口,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3.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海洋产业。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省政府正在组织制订《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建设发展的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提出珠江西岸要打造沿海沿江先进装备产业带,并明确要求制订相应支持政策。在发展高端海岛旅游方面,2014年8月初,胡春华书记要求“要把广东的海岛规划好、海岛开发要实现错位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海洋渔业方面,胡春华书记要求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南沙渔业。

二、广东海洋产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不协调。东西两翼海岸线总长占全省60%多,海洋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多、空间大,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海洋经济发展缓慢,占全省的比重不足20%,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很好发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海洋开发强度大,海洋生产总量约占全省80%多。

(二)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够强。虽然我省海洋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海洋产业总体规模较大,但海洋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同构严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三)海洋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我省至今没有省级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仅居全国第四位,高级海洋科技人才不及山东的50%,我省海洋科技总体水平只位居全国第7。

(四)近岸海洋环境约束仍然趋紧。在推进海洋开发中,一些地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对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力度不足,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失衡,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锐减,鱼类产卵场、洄游通道等受到较大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

(五)沿海省市普遍形成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呈现出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广东的先发优势正在弱化。

山东省为了建设蓝色经济区,设立了每年至少20亿元的专项资金;设立了300亿元人民币的蓝色产业基金和30亿美元的中国蓝色经济产业投资基金;2011年还专门下达1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渔业等产业项目。浙江省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海岛和沿海市县项目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福建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除设立每年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外,还明确了海域使用金减免、财政资金支持、奖励、贴息、税收等形式的支持。追兵就是标兵,面对国内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后发崛起,广东的先发优势正在弱化。

办    法:

三、发展广东海洋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海洋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粤东地区(临海能源、现代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粤西地区(临海现代制造、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粤北地区(承接海洋产业链的配套产业、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的区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

二是强化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在现有与外国开展的的海洋科技合作基础上,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合作网络。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技术,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建设省级海洋科研机构,加大海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三是建设世界级航运中心。目前我省航运企业和船队发展滞后,整体呈现船舶数量虽多,但吨位小、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建议以资本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组建广东省港口集团、壮大广东省海运船队,将广州、深圳、珠海等一线港打造成国际性航运枢纽,湛江、汕头等二线港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国际性港口,带动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优化我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海上通道。

四是打造海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创新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政策,简化用海、用岛行政审批程序,支持建设珠江西岸海工装备基地。大力发展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海底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及航道疏浚工程等相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集群。

五是扩大海洋旅游开放开发。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邮轮航线合作。推进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试点开展以旅游度假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世界高端、广东特色的海岛旅游品牌。以"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基础,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以湛江海洋经济博览会为基础,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和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六是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我省渔船"三多一少"问题非常突出,在全国明显处于落后位置。引导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建造适合"三沙"、外海作业的大型钢质捕捞渔船,刻不容缓。据测算,我省5年内需建造远洋渔船300艘、南沙渔船200艘、外海渔船1000艘,才能初步适应海洋维权活动和远洋渔业生产作业需求。建议我省参照海洋渔船更新改造中央投资补助的做法,加强省财政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