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珠三角次区域”发展进程的建议

2016-12-16 02:21:0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50043号

案    题:关于加快“珠三角次区域”发展进程的建议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珠三角次区域”是指江门、惠州、肇庆这三个珠三角城市城区以外下辖的,与粤东西北相接壤的县(市), 如江门市的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惠州的龙门县、惠东县;肇庆的广宁县、封开县、德庆县、怀集县等。该区域在地理上,是珠三角核心区域(以下简称“珠核区域”)与粤东、西、北的过渡地带。在交通上,是“珠核区域”连接粤东西北乃至连接泛珠地区的交通必经要道。在生态上,即是“珠核区域”的生态保护屏障又是珠核区域的水源涵养地。在农副产品生产上,是“珠核区域”的粮食、蔬菜、肉、禽、蛋、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给地。在制造业上,既是“珠核区域”的劳动力来源地和工业产品的初级加工区域,又是广佛、深莞等地的产业转移区。

省委《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年多来,粤东西北地区出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的重要突破。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两个发动机”共同发力的同时,我们注意到“珠三角次区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这些市县虽有珠三角地区之名称,确没有珠三角经济之实力,即接受不到“珠核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又不能纳入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计划,处于一种“尴尬”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珠三角次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断层”,甚至形成了“鸿沟”。因此,加快“珠三角次区域”的发展,对于建立珠核区域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过渡的平台和桥梁,实现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珠核区域”产业的提质升级、保障农副产品的供给、保护珠三角地区的良好生态、实现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均衡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珠三角次区域”存在问题

(一)经济总体发展滞后,与“珠核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加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地理历史原因、产业政策调整、财政法规边缘化等因素影响,“珠三角次区域”除个别县市发展速度高于全省水平外,经济发展总体滞后,与“珠核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下面列举2013年惠州、江门、肇庆三市下辖的部分中心城市(“珠核区域”)与其下辖的部分边缘县市(“珠三角次区域”)经济指标相比较。

地级市 所辖县(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备    注

惠州市 龙门县 120 115.7 7.72 珠次区域

惠东县 383.3 106 23.3 珠次区域

惠城区 501 87.03 27.16 珠核区域

肇庆市 封开县 115.02 19.05 6.6 珠次区域

广宁县 111.74 38.06 6.91 珠次区域

德庆县 103.4 22.33 7.53 珠次区域

端州区 324.77 87.05 12.05 珠核区域

江门市 恩平市 133.25 30.13 8.43 珠次区域

开平市 260.23 82.58 18.85 珠次区域

台山市 313.41 112.08 20.33 珠次区域

蓬江区 454.35 649.18 15.47 珠核区域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出惠州、江门、肇庆三市中心城区处于“珠核区域”,其经济指标远高于下辖 “珠三角次区域” 县(市),并有拉大差距趋势,这种不平衡状况若不改变,将严重制约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补贴压力大

“珠三角次区域”大部分县(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仍以农业为主体,农副产品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补贴压力很大。我们在惠州、肇庆、江门各取一县市、“珠核区域”的中心城区与全省平均水平和粤东西北地区进行比较,据2012年数据显示,三次产业占比例分别为:

区域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全 省 5.0 48.5 46.5

粤东西北地区 14.7 46.6 38.7

惠州龙门县 16.4 39.6 44.0

惠州惠城区 3.8 35.1 61.1

肇庆封开县 30.7 30.8 38.5

肇庆端州区 0.2 39.4 60.4

江门台山市 15.6 57.9 26.5

江门蓬江区 2.0 54.9 43.1

可见 “珠三角次区域”县市的三个产业比例,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此外,“珠三角次区域”大多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要限制发展,而且,对于生态防护林建设还要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对这些区域形成双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国家计划投资项目少,而且往往需要地方政府配套,难以从“吃饭财政”中挤出钱来投资基础设施。债劵分配使用机制不完善、地方融资难。障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

(四)财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如2013年江门、肇庆两市可支配财力分别是207.17亿、198.70亿,远低于其他珠三角城市,在珠三角九市中位于末位,其下辖的县(市)财力甚至低于粤东西北地区的一些市县。如2012年,江门市人均可支配财力4,052元/人(按总人口计算),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55元/人),也低于清远市(4,689元/人)、河源市(4,590元/人)、韶关市(4,477元/人)、阳江市(4,266元/人)和梅州市(4,219元/人)。“珠边区域”由于财力薄弱,加上转移支付政策的局限,在推进改革和落实民生政策的增支压力巨大,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办    法:

?二、建议

(一)加快研究制定"珠三角次区域"快速发展战略

今后几年是我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议省政府参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按照广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纲要,制定促进"珠三角次区域"的发展战略。从有利于发挥"珠三角次区域"区位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出发,统筹该地区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和发展。要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以帮助"珠三角次区域"实现跨越发展。

(二)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和水平

合理布局产业,因地制宜培植和引入各具地方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加速培育该地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各县市综合竞争能力。一是支持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注重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推广优势作物和优良品种,强化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三是支持欠发达边远地区资源(风电、核电、煤电)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及部分县市重要支柱产业,如清洁能源生产,在生产指标上作出具体的支持。四是建设"珠三角次区域"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核心地区产业转移,构建与广佛及珠江口东西岸核心区域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省下达年度用地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落后地方的实际困难,在分配土地利用指标上给予倾斜。

(三)加快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打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   一是加快"珠三角次区域"该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和线路密度,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二是加快建设深茂铁路江门到深圳段建设;三是加大"珠三角次区域"的沿海、沿江的深水码头建设,提升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四是对跨市、属于全省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政策,采用以省级投入为主,减少地方政府的筹资压力,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五是增加对取消公路收费项目的补助,以减轻基层政府财政负担。

(四)进一步调整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省财政对"珠三角次区域"扶持力度

一是对于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按照因素法如人均支出标准等直接计算到县(区);二是对于省与市县共担的事权相应支出,不再区分地域,按照省与市县负担比例一视同仁给予转移支付;三是在制定补助政策时和年度预算编制时,能够考虑地方实际,平衡政策待遇,对落实相关政策负担重、促进事业发展贡献较大的地区,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四是进一步完善"珠三角次区域"生态补偿等政策体系,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