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50045号
案 题:关于加强我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建议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约有一半多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燃料及工业生产的原料等。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农村肥料、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但是,近些年秸秆产量随着粮食等主产品单位产量的不断提高而迅速增加,而且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逐渐被弱化和淘汰,大量剩余秸秆的处理成为农业生产中凸显的问题,一些农民采取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焚烧或随意堆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其带来的各种危害令人始料不及,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和交通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和难点。秸秆资源数量多,开发价值大,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和综合利用现状
据农业部门调查估算,广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为1479.5万吨。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粤西地区,占全省资源的38.3%,其次是粤北地区,占全省资源的29.2%,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分别占21.7%和10.8%。湛江市秸秆资源最为丰富,有361.9万吨,其次是茂名市,有128.5万吨,梅州市、肇庆市也分别有106.3万吨和103.2万吨。
据不完全调查,广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用作肥料、饲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数量为988.32万吨,占总量的66.8%,而废弃及焚烧的秸秆为491.20万吨,占总量的33.2%,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我国对秸秆资源的利用有相当的历史, 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 秸秆的利用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 没有把它纳入“资源”的行列。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去,公共服务不到位,民间投资也不到位,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长期延续,秸秆综合利用滞后。
(三)现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社会效益较大,但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对农民没有吸引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秸秆还田有一定的局限性。将秸秆粉碎埋于农田中自然发酵,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好办法,但是秸秆还田在广东省有很大的局限性。广东人多地少,气候适宜,耕地不能采取轮休耕制,而是一季接一季耕种,复种时间很紧。将未经处理的干秸秆直接还田,没有发酵处理时间,没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的作用,反而影响作物生长。二是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水平落后, 企业技术水平低, 资源转化和有效利用率低, 没有形成较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化的氛围。
(四)秸秆的分布零散、体积大、收集运输成本高、利用的经济性差和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剩余秸秆难处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一是要明确的是,秸秆问题必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即要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要以企业化的制度来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二是要明确和突出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责任。三是还要明确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任务和责任,不仅要做好宣传,而且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通过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一定能够推动农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办 法:
一、重视采取行政推动措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技、政策、法律等多部门联手协作的立体推进措施,各级政府具有首要的责任,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注重调查研究和宣传引导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加大对各项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尽快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秸秆加工企业,发挥好示范作用。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大力推进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多用途利用。
二、市场化运作,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产业。 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秸秆的工厂化处理为秸秆的大量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对广大农民来说,大量的秸秆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对企业来说则是很有潜力新兴产业。各级政府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要跳出现有秸秆处理方式框架,找到一种新的、技术可行的、适合省情的各种利用方式,并把它产品化、工业化,最终推向市场。从国际市场上看,秸秆综合利用完全可以造就大产业,形成大气候,而不是副业。注重给秸秆找出路,关键是注重使农民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中有效益,得实惠。
三、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给予适当补助和资金支持,将秸秆利用的相关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秸秆处理机械给予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入秸秆综合利用领域。
五、推动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化。面对秸秆综合利用驱动力不足、劳动力外出打工等造成的收集困难,要广开回收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回收秸秆的驱动力。通过农户收集、企业收集、政府收集等形式,将秸秆收集工作分流和细化,减轻农作物收获高峰期时秸秆收集的压力。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利用其舆论导向作用,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益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农作物秸秆是重要资源,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也能增收。开展秸秆还田、免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发展秸秆经济。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提高人们的环保和法律意识,让农民能够自觉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中来,以减少秸秆造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