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50053号
案 题:整合客家文化优势,利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提 出 人:台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统战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理由:
长期以来,我省注重发挥客家文化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的特殊优势,积极加强与台湾岛内客属地区的联系交流,粤台交流合作的规模、层次、经济效益日益提高。2011年6月,经国台办批准,广东第一家也是全国客家地区第一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落户梅州,突出客家元素为特色,构筑梅台大开放、大交流的新平台,梅州是重要的“台胞之乡”,有“世界客都”的美誉,2300万台湾同胞中,客家籍同胞有500多万人,具有独特的交流合作优势和深厚基础,交流互动频繁,在对台工作及梅台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整合与发挥客家文化优势,深化粤台交流合作,特别是在梅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平台建设及发挥作用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缺少专门工作机构和队伍。机构建设、管理体制方面不健全,编制不足、人员队伍不齐,直接影响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和交流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没有出台关于“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造成交流平台和载体的前期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子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受到影响。
三、“海峡两岸交流基金”的成立尚未启动。根据2011年7月15日召开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商峰论坛后续工作和 2011 世界客商大会筹备工作会议纪要,成立和管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目前暂未启动,直接影响到两岸交流活动的提升和持续。
四、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子平台“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管理委员会,至今还没有定编定员,园区配套建设资金未能到位,致使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投入严重滞后,影响了对台招商引资和交流合作的成效。
五、“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宣传缺乏具体载体。梅州全境作为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务院台办对梅台两地客家民间交流合作平台和示范作用的高度认可,但在具体交流交往过程中,因缺乏具体标识和实体进行宣传,金字招牌未能形成较好的宣传氛围。
六、目前赴台交流手续办理都要集中报到省里,手续多、时间长,在申报手续上未能达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的手续简化。往往至少需要 1 个月,造成很多不便。
七、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海内外特别是在台湾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学院多年来开展对台交流活动,主要还是靠自筹资金进行,少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展缓慢,进一步扩大交流面还存在困难。
办 法:
建议:
一、参照省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做法,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梅州市委台办,负责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落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工作队伍编制、完善机构管理、建立协调机制,使“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和交流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尽快出台关于“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相关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子基地建设。对申报的示范项目进行审核、评比并授予牌匾,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给予建设资金扶持。
三、完善“台湾农民创业园”规章制度,落实建设资金,创新合作机制,以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契机,发挥台湾农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加快梅州(梅县) 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建设和各县(市、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点的建设,尽快形成“七星伴月”格局,促梅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指导和帮助梅州高起点规划台商工业园,制定对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利用梅州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产业基础和能源供应,吸引更多的台商来梅投资,并与梅州现有省级产业转移园和经济开发区对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五、拍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梅州"宣传短片,在广东卫视或大型户外播放器进行播放;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型石刻或牌匾等标识物,树立大型蜡石隶刻"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字样,加入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情况介绍;在机场、车站和高速路出口处悬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醒目宣传标识;提升知名度,擦亮“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金色招牌,吸引更多台湾同胞到梅州旅游探亲,并参与梅州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助推梅州旅游业成为先锋产业和重点产业。
六、争取梅州早日列入赴台湾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和台胞口岸签注点城市,推动梅台?地常态化包机直航。配合梅州市口岸建设,促进我省客家地区和台湾的往来和交流规模进一步扩大。
七、申请一个“客家文化对台交流平台”落户梅州,变对台文化交流活动承办方为主办方,打造一个类似福建湄洲岛妈祖庙这样突出的广东省客家文化龙头品牌。推动客家文化对台交流常态化、规模化,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阵地作用,促进粤东梅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八、依托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设立”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推动两岸客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加入台湾客家文化元素,设“台湾客家文化专馆”,增强台湾地区客家人对客家族群的归属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
九、建立联络我省客家地区宗亲会的专门机构,引导、组织已有的宗亲会,协助建立尚未有组织的宗亲会,并给予宗亲会一定的政策和资金资助,用于修缮祖坟、故居,组织祭祀。让血缘纽带进一步得到强化,发挥宗亲会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