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016-12-16 02:21:0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50072号

案    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提 出 人:民建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根据民建中央2014年调研任务,民建广州市委组织力量开展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专题调研。调研组从今年6月份开始,先后召开多个专题座谈会,走访政府有关部门,学习考察外地城市经验等,形成了本调研报告。调研组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信息化的时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时期,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新生代农民工也迫切希望转化为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研组充分认识到,2014年6月23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指示,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但是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识误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譬如在成才观念上,重普高、轻职教;在办学理念上,重学历、轻培训;在培养观念上,重理论、轻技能;在就业观念上,重脑力,轻体力。

在这些偏见的舆论引导下,职教学校生源普遍素质差,给社会的印象是读中职和技校的都是差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在读生,基础弱,易厌学。受负面价值观影响,家长也不鼓励子女报读中职和技校。不少职校毕业生也不愿意或安心从事一线技能工作,只要一有机会就转而当办公室文员,尽管技工薪酬比文员高。

二、体系缺陷,职业教育体系设计欠缺科学

首先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我国普通教育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后——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残缺不齐:中职(技校)毕业生只有极少数能进入高职(技师学院),而高职的本科院校几乎没有,研究生阶段(培养工艺大师)的职业教育更是近乎空白。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也造成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职校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亟需搭建。

其次是中职阶段多头管理。目前我国大多城市的公办中职和技校分别由市教育局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管。这种多头管理的不科学表现在,一是办学同质化严重,公办中职和技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制、生源极其类同;二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重复建设,教师资源和实训设施得不到有效共享,三是有的中职学校招生时宣传毕业生可以当干部,而技校生只能当工人,考生搞不清楚中职和技校的区别,报读时无所适从。

三、基础薄弱,财政投入有增长但仍不足

许多城市的中职或技校是由行业办学发展起来的,校址在老城区,受城区征地费用昂贵等限制,学校的教学条件、实训车间、办学场地等扩容提质受到极大约束。此外,财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虽逐年增加,但职业教育在教育经费占比反而下降。据全国政协某常委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发言时指出,1997年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的12.67%,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重则下降到6.9%(来源:全国政协网)。

四、户籍壁垒,农民工缺培训素质难提高

一亿几千万进城农民工虽然用双手创造了城市的辉煌,但受户籍限制却难以获得职业培训的机会。譬如深圳市的1121万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有500多万,其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不足20%,他们亟盼有技能进修的学习机会。虽然许多城市出台有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政策,可惜均为“结果导向”,即补贴的前提是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以考证结果为享受补贴的门槛。考证不通过不得享受补贴。这种不合理的高门槛严重挫伤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进修的积极性。我们在调研中多次听到民营企业家反映:“买设备易,找技工难”,“招一个技工半个月都找不到,招一个文职半天就来一拨人见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可以买进,个别专家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只能靠职业院校培养。如果大量素质弱技能低的劳动者职业技能不提升,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必将因缺乏高素质劳动者而受到影响。

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一个实例就是台湾。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成为了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

建议:

一、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

1.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财政投入比例等,特别是要配合我国产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规划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2.搭建职业教育人才立交桥。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让职业教育可以从中职、高职直到研究院,劳动者可以从技工、技师直到工艺大师,个人成才的道路畅通。

3.以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把职业教育中的中职、技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教育部门专注职业教育发展,劳动人事部门专责劳动技能鉴定。

二、重视劳动者技能提高,以创新丰富职业培训新方式

4.出台鼓励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措施。当前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就是对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关爱。譬如淡化户籍门槛,以劳动者在当地就业满一定年限就获取一定课时的免费培训券,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把以往考了证才报销学费的“结果导向”变为鼓励农民工自愿自觉学习提升的“职业导向”。

5.创新让劳动者更方便获得劳动技能提升的培训办法。职业培训应当以提升技能为主,注重劳动者内涵发展。譬如广州市总工会建立起“劳工大学堂”——为劳动者免费培训,提升其自身素质,全勤学员还可以获得每次课10元的交通补贴。又如广州市每个建筑工地均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把培训课程送到工厂、工地,提供便利服务,减少培训成本,让广大劳动者获得免费职业培训的机会。

三、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带动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6.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每年递增,保障新增教育经费更多地投放到职业教育中,逐年加大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

7.完善农村户籍初中毕业生免费读技校的政策,加大财政对中职技校因招收免费生造成的经费缺口的补贴力度。例如广东省对免费生的财政补助基准为每生每年2500元,而据省物价局批准的学费标准为不同专业在3500元—4300元左右,两者差距较大。由于粤东西北大部分地区地方财力不足,造成这些地区的中职技校收取免费生越多,办学经费缺口越大的尴尬局面。

8.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民办中职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变目前中职技校教育“公强民弱”、“民办逐渐走向衰弱”的局面。

四、树立职业教育正确舆论导向,鼓励报读职业学校

9.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宣传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高、收入稳定等特点,以“有技能好就业,高技能就好业”的现实例子,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良好社会舆论,引导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10.推动中招模式向鼓励报考中职学校转变。建议学习杭州市“对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准予免参加中考,并放在中招提前批录取”的经验,改变目前中考招生中,中职学校第四批次进场录取的做法,以鼓励良好生源进入中职学校。

11.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初中毕业生免费报读中职学校”。因为随着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地区在户籍上已经没有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划分。

五、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着力提升劳动者技能

12.建立起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参加的“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学校创新的办学机制。

13.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战略,如广州市把职业教育资源重新整合,集团化发展,与广州九大类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特别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与职教院校资源相适应(高职与中职的“1拖3”模式),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相适应的做法。

14.重视市场在配置职业教育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职+高职的“3+2”模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的“3+3”模式,重视优化专业课程设计,着眼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15.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不仅研究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也应研究亚洲地区台湾、韩国等模式,借鉴福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做法,鼓励内地城市职业院校与先进地区的职业院校结对发展。

办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