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议

2016-12-16 02:21:06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案第20150097号

案    题:关于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共2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案由分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稳定、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对山区等生态发展区发展生态型产业扶持不够,要通过制定有利的产业政策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型产业的积极性,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省政协人资环委员会和民革广东省委员会人资环委员会联合调研组到清远市佛冈县进行实地考察,吸收该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政策方面推进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目前我省山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我省山区在GDP方面的差异

  2013年省内珠三角GDP为3060.48亿元,增长9.4%;东翼GDP为4623.35亿元,增长10.5%;西翼GDP为5260.01亿元,增长12.0%;而山区GDP仅为4185.76亿元,增长8.4%。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0% ,而东、粤西、粤北分别仅占6.9%、7.8%、6.2%。

  (二)我省山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反映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质的体现,山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偏高,而第二、三产业则发展不充分,所占的比重不高,与发达地区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我省山区在发展动力上有制约因素

  山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和集聚有充分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方面明显落后,一是外资投资企业太少,二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投资规模和强度都小;山区缺乏有强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山区本地资金不足,二是山区政府财力有限,调控力弱。

  二、山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对中高端产业聚集能力较弱。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明显。二是山区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相对粗放。导致部分土地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甚至长期闲置。三是产业园区设施不够齐全,承载功能有待增强,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大,山区作为“双转移”的主要阵地,通过双转移积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旅游业和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如在韶关落户的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市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三)生态经济尚未形成强势

  尽管我省生态经济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虽然大部分地方在经济调整中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林果业等主导产业,却尚未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虽然山区已形成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但是旅游项目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供选择的旅游项目,导致收入增长放缓等一系列发展问题。

  (四)城乡生态建设规划滞后,实际规划水平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需要。

  原来的生态建设规划不够科学,缺乏长期性、整体性,显得零乱,总体水平偏低,各地方虽然已经做出明确的主体功能分区,但是由于历史存在的原因,生态功能区存在已经开发使用;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缺乏总体性的生态建设规划以及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区治理污染等问题上协调不够,相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各行其道,难以在同一监管上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

  (五)群众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认识到生存环境对他们本身的影响,但部分群众对生态建设仍然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观、望”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缺乏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参与、监督,山区的生态保护民间性、社会性严重不足,这不仅不利于生态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也不利于对于生态建设监督的开展。

  (六)专业化、科技化水平不高,生态建设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绩主要依靠人力、无力、财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而取得的,整个建设工程科技含量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而在人员方面,管理人员过多,专业技术人员过少,生态建设智力支持不足。

  (七)山区生态建设方面产业政策所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制定了9部环境法、15部自然资源、生态建设行政法规50余项,生态建设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有近200件之多,但现行的生态建设立法主要关注的是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很少顾及到广大中小城镇以及县城地区的生态建设,以致于在县城生态建设领域还存在着许多立法空白。

办    法:

  建议:

  在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问题是创出一条适合山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适应山区产业发展趋势的新路。

  (一)继续解放思想,树立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

  多年的实践证明,广东区域发展不协调,不是落在“钱”上,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不是主要因素,关键还是在观念上,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推动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破除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障碍,破除地区区划思想,树立起全域广东的理念:一是破除等靠思想,树立争创理念,山区现有的一种惯性思维,就是把发展依赖于上级政府和发达地区的输血式扶持,依靠产业转移园等企业发展,这种思想制约山区发展。二是破除急功近利思想,树立稳中求进理念,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二)发挥山区县域和资源优势,整合整体区域优势

  要发挥山区的区域优势,整合本区域的产业政策、体制、制度、机制和资源,人才优势,努力改变劣势,争取有利地位。一是根据各自地域走独居特色的错位竞争发展之路,以县城工业化为龙头,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增加县域经济实力。二是发挥山区比较优势,挖掘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区域经济行业,利用产业政策方面优势引进企业,充分利用好资源,做好山水文章,山区各市县可根据自己实际选准项目,但强调引进和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能因为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发展内外源经济,构建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的面貌,必须从薄弱环节入手努力增强发展后劲:(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第一改变现有经费支持方式,集中现有的生态补偿,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及部分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第二集中优势资源,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三做大做强中小企业族群,以弥补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吸引专业人才。(2)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力度,做大做强外源性经济,山区要发挥自己的行政和地理位置优势,争取在产业转移竞争中取胜,通过政府补贴形式实现廉价的高速公路服务,吸引企业落户山区,拉动周边山区发展;建立科学的财税分成比例,支持山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转移。(3)推进产业的优化与升级,要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力引进高新科技企业,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高新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传统产业的转型。

  (四)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山区和优化山区发展环境

  生态文明不仅是建设宜居山区的需要,而且是推进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是山区的优势,山区作为全省的生态屏障,决不能让工业污染宝贵的环境资源,山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山区要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3)加快省内山区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引进外资,提高引资质量,引进更多规模大,技术新,产品附加值高,无污染或污染少的外资企业。

  (五)加大外力作用,形成区域合作互动的山区经济发展机制

  山区的加快发展,离不开山区党委、各政府、兄弟地市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支持山区的各方应形成区域合作互动,聚集成强大的推力。(1)公共财政向落后地区倾斜,省级财政给予投资倾斜,逐步增强对山区的财政投入比例,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和专项扶持资金直接划拨到扶持地政府。(2)不断进行融资工具创新,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给予优惠政策,省政府应加大对山区已有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3)完善和创新珠三角与山区扶持,人力资本和产业发展相联系的区域合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

  (六)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要以生态农业为支柱,培育绿色产业群。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将着眼点要放在发挥资源优势。一是坚持“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科技农业,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农业基地、景区、林区等建设提升规模档次,三是以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四是大力开展和推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以及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良性循环。

  (七)大力开展对山区生态环保工作的宣传

  结合各种创建和各项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板报等媒体,渗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生态市、县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美丽山区。

  总之,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对山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山区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群众一定会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美丽山区”的画卷中,一定会绽放出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和碧绿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