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20150011号
案 题:关于大力促进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位于粤北山区的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州市(辖2个瑶族乡)、阳山县(辖1个瑶族乡),以及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总面积逾一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2.6万,同属拱卫我省生态环境安全的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区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维护着我省生态安全和质量,承担着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繁重任务,被划定为广东省“生态发展主体功能区”。
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粤北山区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粤北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特困地区,在绿色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低,组织、监管体系不健全。基本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生态农业主导性不突出,特色农产品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组织带动能力;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尚没有建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生态产品缺乏。由于对生态保护认识不足,旅游从业者不能明确区分传统旅游项目与生态旅游,无序开发河道漂流、森林温泉、溯溪探险等项目,事实上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旅游企业资金紧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严重滞后,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够齐全,民族特色不浓郁,形象不鲜明。近年来,清远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不足全市的6%和3%。
3、优势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健康休闲产业发展滞后。粤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风情,是发展健康休闲产业的理想之地。但是,受到基础设施、地区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健康休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完善的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引导,缺乏专业性人才,健康休闲服务及经验缺乏创新。
4、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拉动性不强。存在着文化遗产不断灭失的现象,如耍歌堂、长鼓舞、刺绣等一批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瑶族文化的瑰宝,由于缺乏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而面临濒危;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民俗文化建筑因缺乏经费而年久失修,以后恐难恢复其历史面貌,这对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影响很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仅局限于传承和展示中,尚未真正推向市场,没有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拉动性的文化产业。
办 法:
1、加大政策支持,助力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
加大对粤北山区绿色农业扶持力度,一是省农业部门降低少数民族地区申报农业各类建设项目的认定标准,增加对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建设项目的立项支持,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省有关部门要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政策,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优先安排;三是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资金、技术上帮助民族地区调优种植结构,对传统种植品种改良升级,引进绿色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并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把农业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创建农业品牌;四是帮助民族地区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消费市场合作对接,建立稳定供销关系。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民族地区优惠政策
一是要积极推动民族优惠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切实落实“省、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免除民族自治地方承担的配套资金”的规定,为民族地区解决相关配套资金;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财力保障措施,实行分类指导,重新核定自治县的转移支付基数,使其人均可支配财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然后再对其实行激励型机制;同时调增自治县的新增转移支付系数(或增加民族系数),使其略高于一般生态发展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三是由省、市人民政府设立专项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3、发掘地域特色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
一是省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经信、卫计委等部门要从旅游规划、资金引进、项目开发、线路合作、宣传推广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粤北山区利用主体功能区生态优势,挖掘民俗民艺,打造特色体验品牌,发展岭南文化遗存、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养生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会所、农事体验基地、风情野营区、乡村俱乐部、租赁农园、休闲农场、农耕教育园等新兴业态,加快形成功能完备、方便快捷的粤北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二是支持民族地区结合发展绿色农业,挖掘中医药文化和健康饮食文化,大力打造民族饮食文化品牌,扩大“医师节”活动影响,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形成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休闲度假养生产品体系;三是对兴建旅游配套和健康休闲设施在土地使用上予以政策倾斜;四是制定《乡村旅游经营户质量评定地方标准》、《乡村旅游服务守则》、《乡村旅游农家院环境标准》,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水平;五是结合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和完善粤北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突出网络营销。
4、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省文化部门加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力度,设立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免除地方配套资金;二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事业投入,帮助解决民族地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债问题,将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纳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规划,开办民族文化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乡村人才库;三是从资金、技术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创新的支持,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走向市场。
5、继续推动“增设南岭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工作
地处南岭中部的湖南永州市、广东清远市和韶关市、广西贺州市和桂林市,三省(区)五市总人口2064万,总面积9.96万平方公里,是典型老少边穷特困地区。南岭片区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都低于西部平均值,是跨湘粤桂三省分布的边境地区和全国生态重要屏障,完全符合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划分条件。建议省政府联合湖南、广西两省区,共同推进将该地区增设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为广东打造更大范围“绿色生态屏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