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优化基础科学管理机制促进我省原始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的建议

2016-12-16 02:21:05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50)

陈 日 远 委 员

(代表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关于进一步优化基础科学管理机制

促进我省原始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的建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和活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2013年6月在省科技厅调研时强调,广东最大的不足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要扬长“补”短,不是扬长避短。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以企业应用研发来推动,靠“拿来主义”,走短平快的路子,这种发展模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广东专利量大,核心技术却少,随着广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继续走老路,没有原始创新的基础性支撑,建设创新强省是根本不可能的。

广东近年来加强了对原始创新的投入,2014年省财政科技经费设立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将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提高到3亿元,比2013年增加2.5倍,重点用于推动源头创新,鼓励我省科学家开展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但是通过对科研机构、高校广大科研人员等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我省原始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对原始创新工作战略定位认识不够,缺乏总体规划。虽然我省近年出台了系列关于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性文件,但对原始创新工作还缺乏战略性规划,涉及到原始创新的政策配套、机制完善、经费保障等有待明确,缺乏刚性保障。

(二)原始创新工作保障机制不完善。

1.原始创新投入不足。基础研究经费是衡量原始创新投入的关键指标。2012年,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为1∶2.3∶46.8,呈严重失衡。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的比例为2.63%左右,低于北京(11.83%)、上海(7.24%)和湖北(5.3%),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与美国、日本、法国等高达15%-30%的比例更差距悬殊。

2.财务制度对科研人员管得过细过死。虽然《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规定,人力资源成本可占项目经费的30%,软科学项目可占50%。但是我省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一般只允许15%的经费用于劳务支出,且不允许在职人员领取。这极大影响了基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加上报销手续复杂、繁琐,活活把科研人员逼成了会计师。

二、建议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郑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的决定》。原始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持,更需要多年的积累以及持续稳定的投入。原始创新的特征是高度智慧的凝结,研究过程艰辛而漫长,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原始创新需要科研人员投入巨大的心血和智慧,可能一生都不一定有重大突破。

广东应当依据原始创新内在特征和规律,准确定位原始创新,将原始创新放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和牵引上来,建议尽快牵头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原始创新能力的决定》,从发展思路、总体规划、制度保障、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引进等方面明确我省原始创新的战略蓝图。

(二)要有稳定性经费投入,加强制度保障。要有稳定性经费保障来支持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科研领域的基础研究,在财政预算上不仅要有竞争性经费支持,还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稳定性经费支持。较大幅度地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专项经费,将省内自然科学基金从目前的每年3亿元继续增加,并要随着总科研经费的增加而逐年递增。

(三)财务制度要对原始创新网开一面,给科研人员松绑,鼓励自由探索。创新性工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对原始创新的成果评估考核评价不能比照应用型研究。对科研团队的管理要分层,引导科研工作者进入一些重要但短时间不易出成效的基础科研领域。要将自主创新项目的劳务费直接参照软科学项目提至50%以上。要真正尊重科研人员,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由创造力。

(四)全球视野,不拘一格求人才。要在投入和政策上发力,引进对那些具有全球重大科研潜力的科学家和科研带头人。要有全球视野,不拘一格求人才。求才不能是叶公好龙,必须体现求贤若渴的诚意。另外,要鼓励高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建立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办公室。

只有进一步优化基础科学管理机制,我省原始创新驱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发言者系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