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71)
王 月 琴 委 员
(代表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关于建好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高新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深圳首个获批后,我省第二个获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自主创新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环境、要素、人才、载体、平台等多方面内容。我省将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定位为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重点在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产业转型升级方式、一体化协同创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示范。本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我们认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并形成突破: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是基础,一体化协同创新是关键,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建是保障。
一、下大力气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示范区,采取“1+1+7”的模式建设。城市群建设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大纽约、大东京、大伦敦等几大城市群,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内的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也都在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珠三角作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一体化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从1995年省政府正式提出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到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15年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漫长的20年,连天下最硬的一胎政策都打破了,但珠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建设仍然待产腹中。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五个一体化规划下发了,但真正落地却且行且艰难。行政壁垒限制了要素自由流动,抬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创新效率,不同城市间争资源、争项目、争中心屡见不鲜,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已成顽疾。一体化城市群建设,珠三角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因此,建立经济共同体,加快推进一体化,是建设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我们建议:省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及时解决推进中存在问题,为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要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区域概念”,打破地域界限,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市场要素培育发展,消除地方保护以及政策税赋优惠攀比等阻碍经济资源自由流动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实现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产权、信息等无阻碍流动,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加快形成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普及提速,建设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加强社保异地结转协作,推进社保卡在就业、社保、城乡低保、医疗卫生、金融等领域应用,逐步实现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基础设施共享、保障标准一致。
二、全力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珠三角集聚了全省90%的创新资源,有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但这些重大设施对聚集区域创新要素、带动区域科研水平提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省市科技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尚未形成完善的全省创新资源共享网络。地方的创新平台为本地服务的多,跨区域共享的少;为企业个体服务的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少,缺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激励机制。广州、深圳两大创新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缺乏具有龙头引领作用的协同创新载体,落后于其他自主创新示范区。如北京以北大、清华等13家科研单位和商飞、潍柴等7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为基础,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18个协同创新中心,其美国分院已遴选出近百名世界顶级专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国内发展;上海“双自联动”(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运)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开展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等。
因此,我们建议:要充分利用广州、深圳两个核心区的创新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创新区域布局,统筹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建立珠三角城市间平台共享、要素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力度,促进创新设施开放共享。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区域创新中心;以全球化视野推动开放式创新,加强对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整合,可以考虑在硅谷等全球科技创新聚集区设立孵化中心,挖掘颠覆性、原创性创新项目回广东转化;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推进粤港粤澳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等平台合作建设,提升区域一体化和创新水平,发挥“1+1+7”大于9的放大效应。
三、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广东从来不缺创新的活力,但可能欠缺一些创新的动力。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最重要的是发挥好三类主体的活力。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高明的企业家才能诞生领先的企业,有任正非才有华为,有马云才有阿里巴巴,有马化腾才有腾讯。要发扬广东亲商重商的好传统,大力弘扬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精神,可考虑先行一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二是壮大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是“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摇篮”,为各类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优质土壤,承担着创新型企业培育、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草根创业群体服务、创新资源聚集整合等作用,是连通科技与经济的重要通道。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孵化器,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三是壮大“创客”群体。这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草根创新”、微创新、微创业,为创客群体提供早期无门槛的创业场所,最大程度降低创客群体创新创业成本。加大政策倾斜,力争用政策加法、权力减法换取创客市场的乘法效应。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环境。通过机制创新、网络构建、全球链接、资源整合,实现珠三角创新环境开放、创新主体开放、创新要素开放、创新应用开放,从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对外开放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发言者系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经济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