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60001号
案由:关于加强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 私立岭南大学等广东高校办学旧址的普查和保护
提出人:倪根金、刘纪显、黄扬华、朱颖恒、冯元、杜建强、李薇、林秋城(共8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军的进攻,当时广东几所著名的大学克服种种困难,迅速内迁,如国立中山大学1938年底几经周折,迁到云南澄江,1940年8月又回迁到粤北乐昌坪石和湖南宜章栗源堡,1945年又避居广东连县、仁化、梅县等地;私立岭南大学先分居香港香港大学、乐昌坪石,后汇聚坪石;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9月改称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也颠沛流离,几度迁徙。这些高校尽管饱经战火的洗礼,但仍坚持办学,培养专业人才,传承民族文化,坚持科学研究;并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直接支持抗战,服务社会等。不仅在广东乃至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而且是这些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对这一阶段办学旧址的重视和保护不够。如国立中山大学各个学院在澄江的具体办学点,没有全部掌握,连县、仁化、梅县等办学校址更不清楚;私立岭南大学在乐昌的办学地点也存在许多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其次,尽管近年来中山大学的领导,如当时的黄达人校长下澄江,陈春声副校长到宜章,推动当地对一些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的保护。但据提案人近二年在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地的调研,发现还有许多办学旧址没有纳入保护范围,如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在云南澄江的院部旧址。一些办学旧址的上建筑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到严重破坏。如时任中大校长许崇清在乐昌坪石三星坪村的住所兼办公室只剩下几堵长满青苔的残垣断壁;中大农学院在宜章栗源堡的院部建筑被拆毁得看不到原貌;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在栗源堡的住所亦于前年被房主拆除。至于私立岭南大学的办学旧址更是“无人管的孩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对于上述高校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当年办学建筑,如果现在再不进行保护,许多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掉,成为我们永久的遗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认为很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开展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广东高校办学旧址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由省里来统筹。
首先要提高对办学旧址的认识,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旧址不仅是重要的近代文物,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抗日宣传的珍贵素材。希望像国家对待西南联大旧址保护的那样,来认识我们省这些办学旧址的价值和地位。其次,这些办学旧址涉及到多个学校、几个省份,其保护工作不是一个学校能承担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因此,当由省里来统筹组织开展工作。
二、开展办学旧址的普查。
组织有关专家对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广东高校办学旧址进行普查,摸清办学旧址数量、分布地点,兴废状况,价值地位,为进行全面保护创造条件和提供依据。
三、对有价值的办学旧址开展保护和修复。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办学旧址进行分级保护,使之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对象。对一些有重要历史意义,有代表性办学旧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有必要修复。
四、挖掘办学旧址的蕴藏的众多史料和价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些办学旧址有许多著名学者生活、工作过,也发生过许多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甚至反抗日寇侵略的动人故事和事迹,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见证。可以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和展示,将其建设成地方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五、推动相关高校与办学旧址地对接。
推动相关高校与办学旧址地政府对接,一方面是通过加强联系,促进所在地政府和百姓对办学旧址的保护和维护;另一方面借助高校科技教育力量服务地方,促进办学旧址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因为这些办学旧址地多是山区,欠发达地区。这也是对当年办学旧址地人民热情接纳的一个回报。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