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儿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6-12-16 02:21:0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60045号

案由:加快产儿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提出人:耿春华(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启动,可以预见,一波“婴儿潮”即将到来。随着这些新生儿的出生,医院妇产科、儿科必将迎来新一波的工作高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省各大医院儿科、产科病房一床难求,儿科医生和护士、助产士人手不足,专科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一、产儿科现状

(一)儿科、助产专业人员不足。据相关部门预测,开放二胎政策后,仅广州市每年将新增4万左右的分娩人数,也就每年增加了4万名左右儿童;以服务至18岁计算,未来

将增加儿童服务对象72万。据2012年统计,中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为他们服务,近年来这个比例更下降至0.41,而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

医疗工作量逐年攀升,医院处于全天候开放状态,工作人员长期加班,工作负荷大。据不完全统计,儿科门诊医师日接诊病人数60-70人次,高峰期达80人次。夜诊、夜急诊医师每班次接诊病人48-72人次,高峰期达96人次。此外,每年周而复始的“三个高峰”(即:春季手足口、禽流感病高峰,下半年秋季腹泻、呼吸道感染病高峰,学生寒暑假期就诊高峰)更是应接不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5年上半年,日门急诊量超过1.2万人次的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之久,大部分医生日接诊达100多人次。

(二)产儿科工作艰苦。医院产科及产房用房有限,加床多,产程急,风险高,周转频率快,护士及助产士短缺。儿科通称“哑科”,儿科病人不会表达病情,诊疗时配合能力差,一方面家属对患儿的病情异常重视和关注,儿科医生、护士花费更多时间与家属有效沟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患儿治疗(如手术、静脉穿刺等)难度较大,要求更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成手”医生和护士,然而培养儿科医生、护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家长对医护人员要求高,发生医患纠纷的几率大,导致医护人员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发生在儿科的伤医事件也屡见报端,打击了儿科医生、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业人员逐年下降。据问卷调查,在我国80%的医生在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曾经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60%长假得不到完整休息。

(三)儿科医师、助产士培养渠道少,成才周期长,队伍稳定性差。医学高等院校开设助产士专业的数量不多,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切断了儿科医师的本科培训渠道,仅靠儿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不仅培训名额有限,且报考人数有限,近五年以来完成儿科硕士的招聘计划难度较大,而且情况逐年严重,有时甚至只完成原计划的50%-60%。目前,大多数儿科医生、助产士分别由成人病专科医生、一般护士再教育培养而来,培养周期长。

(四)医疗收费价格不合理,不能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儿科医师少,为解决儿童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医院常年开设夜诊、午诊、周末加班、暑期加班等,用“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应对大量病人。在应对春季手足口、禽流感病高峰,下半年秋季腹泻、呼吸道感染病高峰,学生寒暑假期就诊高峰以及重大公共卫生疫情时,全体医护人员牺牲全部休息时间,保障并及时接诊病人。就广州市而言,一方面,门急诊挂号费均为1元,夜诊与门诊之间、急诊与门诊之间收费标准差距不大,非急诊病人占用了急诊便捷的资源;另一方面,主任医师挂号费9元,不同层级医生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挂号费差别不大,使得病人扎堆找“三甲”医院找高级专家看病,从而导致本来就有限的医疗资源再出现浪费情况,也使得真正有需要的病人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雪上加霜。

在当前医疗技术服务体格不合理及财政对医疗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与收入不对等,尤其是儿童医院与综合医院相比,在同等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儿科医护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明显较低,儿科医护人员的个人收入结构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加班工资收入,被戏称为“要钱不要命啊”。

办法:

二、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其中特别提到“加快对产科和儿科护士、助产士及医师的培养,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对这些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为切实落实国家、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关于建康中国、建康广东的意见,建议要加快产儿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

(一)推进建设产儿科病人分级诊疗机制、院间转诊机制。

(二)提高产儿科医护人员待遇,稳定产儿科医师队伍。一是合理调整儿科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提高挂号费,诊疗技术费,降低仪器检查费用、药品费用。建议参照国内北京、上海的标准,拉开不同级别专家的诊金标准,提高急诊、夜诊挂号费及诊金标准,有利于病人分流,避免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资源,让有限资源有效使用。二是改革目前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放宽对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总额水平的限制,给予产儿科医护人员津贴补助的特殊政策倾斜,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投身产儿科专业工作。

(三)拓宽儿科医师培养渠道。尽快推进医学高等院校开设儿科、助产本科专业,增加儿科研究生培养招生名额,完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如“儿科硕士研究生学习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整合”、“完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授予儿科硕士学位”等等教学机制。

(四)政府加大对产儿科医院的投入,增加产儿科医护人员编制,让产儿科医护人员从繁忙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智力进一步研究和提高产儿科技术服务水平。

(五)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建立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和遵纪守法氛围,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从业环境,让产儿科医护人员感受到“一切为了孩子”的职业生涯充满着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