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建议

2016-12-16 02:21:03 来源:广东政协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60138号

案由:关于推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建议

提出人:钟晓毅(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一、关于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现状及问题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处于探索阶段,展现出宽阔的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有“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品”、“文化创意+传统制造企业”和“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园区”等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不少问题涌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低端融合仍占主流,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以“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品”这种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大多以外包服务来延伸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营销等环节,融合门槛相对较低,虽然一些优势产业的设计、营销和服务能力有了长足发展,但品牌建设并没有大突破,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文化创意+传统制造企业”和“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园区”融合模式由于转型门槛较高,真正迈开大步转型的企业还不多。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一开始就对接先进制造业,但这些融合主要是依托产业链的简单扩展来实现,尚未建立依托新媒介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

2、产业融合缺少长远规划,还处于探路摸索状态。

广东现在还没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省级层面的总体规划。相比之下,2013年浙江省印发了《关于加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2015年江苏明确提出“文化创意+”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广东现在融合发展,除“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品”模式有地区的自觉布局以外,其他模式基本上是企业层面的自主摸索。可见,广东缺少政府方面的整体性专项规划。

3、产业融合的配套政策不足,支持体系不完善。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广东全省层面的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政策迟迟未能落地,在资金、金融、税收、用地、人才扶持等方面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用地为例,制造业在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往往要对工厂进行整体整改,现有工厂用地功能需要转变或增加第三产业功能。但是,不少企业反映,他们经常遇到土地空间不足与用地功能审批困难等问题,亟需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协调。

在支持机构方面,虽然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性,但都是各自发力,缺乏跨行业的综合顶层设计,跨部门、跨地区的产业融合的合力尚未被充分挖掘。

4、政府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成熟的产业投融资平台也未形成。

产业融合的成本高,仅靠企业很难完成转型,但广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自2009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设立“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至2015年只增加到4亿元。相比之下,北京自2006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于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涵盖范围较广,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实力有限,从文化专项资金中申请到项目资金比较困难。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大部分地级市均未建立完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信用担保体系,缺乏较成熟的产业投融资平台,融资成本过高。

5、产业融合的人才支撑不足,从业人员许多尚未从“设计家”向“企业家”角色转型。

目前广东制造业是“纺锤形”,中间纯产品生产大,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营销小,企业中设计师人才匮乏情况普遍。而广东现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数虽不少,但人才不足。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结合,如果仅仅是设计这短短一节,和前期制造、后期销售脱节,也很难对接成功。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尚未从“设计家”向“企业家”角色转型的从业人员所缺乏的理念,也是资本与文创产业对接困难的一大关键。再加上高端复合型人才、园区(基地)运营人才的匮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6、产业融合缺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大平台。

广东目前没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重大平台,即使是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其建设相对滞后。相比之下,北京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上海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都是以资源共享和产业服务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提供物质与信息等多方面服务的公益性、开放性的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并且,与园区建设相配套的创意支持平台、法律援助平台、产学研实践平台、交易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7、产业融合亟需法治提供强力保障。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易复制性,侵权仿冒的泛滥,打假成本高,是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中的绊脚石。广东是知识产权大省,更是知识产权案件大省。司法统计数据显示,广东一直是知识产权案件头号大省,占全国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09年占全国案件总量的20.55%跃升至2013年的29.68%。这严重影响了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生态,还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失。

办法:

1、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促进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并形成省级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的行动纲领。

第一,广东省委省政府应从战略层面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制定支持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第二,制定省级层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的行动纲领,形成省级层面战略体系,统一部署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2、成立“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在加强市场推广、资源共享、产业化等公共服务。

广东应建立省级综合性服务平台——“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促进中心逐步构建投资咨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展示交易和国际交流等专业化平台,提供产业融合的产业导向、项目立项、活动组织和专业评估认证等服务,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立法研究、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统计核算、研究发布融合发展评价指数等。

3、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增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特征。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周边地区,尽快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原则建立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保持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地理区位上的一致性,以进一步深化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乃至进一步扩大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包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良性循环。

4、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将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列入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

紧抓产权保护这个薄弱环节,加强广东文化创意版权保护,将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列入行政执法重要内容。广东争取在有条件的经济强县(市、区)的工业设计基地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投诉分中心或工作站,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此外,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和评估统计制度。

5、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整合资源对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

建议广东每个镇建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的孵化器,以孵化器为核心,积极运用政策辅导、个性化服务等手段,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产业融合之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接一些有发明专利和创意背景的人员和资源,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将创意和专利真正转化成为产品,再导入微基金,嫁接企业和天使投资,形成一个服务整体。

6、实施“新设计、新广货、新生活”战略,引导先进制造业研发环节与广东文化深度融合,形成规模大、实力强、创意美的先进制造产业带。

提倡“新设计、新广货、新生活”,从产业规划、产品设计、商品营销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将广东文化特色融合到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中。比如增加广东文化元素,提升工业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提高广东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7、率先推出“文化创意劵”激励措施,推动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

推出“文化创意劵”,将之列为普惠性文化创新政策的重要条款,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创意券”补助试点,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一方面,对创业企业的创意设计、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进行资金奖励,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鼓励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参与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为客户“量身定制”创意,更好对接制造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