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慧水务科学防汛防涝

2017-01-18 20:31:1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61)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构建智慧水务科学防汛防涝
  近年来,城市灾害性天气频发,城市低洼地或排水设施薄弱点和空白点,往往容易积水。而城市的“智慧排水”作为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的“软件”非工程措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城市内涝十分普遍、“城市看海”频发的现实情况下,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智慧防洪排涝系统,提高城市暴雨内涝预警水平来减少内涝损失显得尤为迫切。
  一、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传统防汛不迅速不及时。在很多城市,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不分昼夜立即赶往各闸点检测水流、水位等数据,特别是瞬时降水量大时,等数据汇总、做出分析研判后,往往会错过最佳防汛时机。我省一些城市也同样把传统的排水系统和内河涌整治放在首位,每当强降雨来临时,第一时间就是派人工进行抢修,而没有把排水智能化提上议事日程,致使水浸甚至内涝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生命财产安全损失。
  (二)内涝预警系统不完善。从以往建成的预警监测系统来看,由于气象、水文、水利等在雨情、涝情方面的监测站点密度过低,监测体系不完善,且监测资料透明度低,共享程度不够也是城市内涝的推手之一。更为关键的是,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不统一,使信息发布较慢,导致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到达的时间太长,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无法及时应对城市内涝。
  二、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智慧防汛平台”。
  按照“智慧防汛平台”的要求,由水务部门牵头,整合水务、气象、住建等部门原有的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建立相关数据库,实现对水利资源数据的实时存储和智能分析。通过运用智慧水务来应对频发暴雨灾害性天气,在汛期力争做到“积水少,退水快”,杜绝水浸黑点甚至内涝。
  1.建设雨水情系统(水雨情监测站)。水雨情监测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等。雨量站监测雨量信息,水位站监测雨量和水位信息。在监测系统中,水雨情监测站可建成简易站和自动站,主要建设简易雨量计、自动水位监测站、视频监视站、两要素或四要素气象监测点,对各类信息实施远程采集,形成密集的雨情采集点,对水位、雨量等信息实行多方位的收集。
  2.建设城区监测点预警系统(城市道路积水预警系统、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城区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模块等。在实践中,系统主要监测各个积水点的实时水位(水深)数据,对积水点实时降雨量、渍水水深进行监测,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通过确定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积水或内涝可能威胁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当重大突发险情发生时,平台立即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报警,并启动会商流程,实时数据和预测信息进行综合会商,做出科学决策,确保不发生内涝或及时抢险。
  3.建设社会防汛掌上平台。即公众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信息公开、信息交互、在线办事功能。普通市民用手机登录“社会防汛掌上平台”可以获知实时汛情,随时随地查看积水点水位(水深)等相关实时信息。手机可以显示气象台提供的天气预报信息,对一周内的天气进行预报分析,实时更新天气信息,并生成较为直观的结果图片。该系统应该包括水情测报、雨情测报、风情测报、网络卫星云图、气象信息搜集和台风信息搜集等不同的项目。其中,水位查询功能最为关键。只要下载相应软件,随时随处都可以查到雨情、风情、云情等详细信息。同时,手机还可实时查询台风路径信息,并生成近期台风路径信息报表及对应台风的详细台风路径信息。满足这些功能,市民就能做好妥善的准备,减少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健全“智慧水务”指挥机构。
  1.各城市在“三防办”或应急办的基础上,增挂“智慧水务”指挥中心、运营中心。加强对“智慧水务”的统一领导、指挥,全面负责“智慧防汛平台”的功能正常运转,并实现与上级部门及政府应急部门的对接。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与相关防汛部门进行联动,相关资源、信息进行共享。 
  (三)加强对“智慧水务”建设的保障能力。
  1.财政支持。在权衡对传统排水设施改造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平台各项建设。
  2.人才机制建设。在确保现有相关人才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引才引智,确保正常运营和后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