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59)
民建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我省智能制造业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国内制造业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业,是我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我省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培育建设了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开展了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全省共建设了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11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工信部评审,东莞、顺德两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被工信部授予“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
一、我省智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组装集成能力强而关键部件开发和制造能力弱,创新设计支撑工具软件和平台缺乏,高精尖产品开发能力欠缺。
(二)自主品牌智能装备在中高端市场上占比小、话语权弱。产品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技术水平待进一步提高,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参与度不高。
(三)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示范推广力度不大,尚未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应用产业链。
(四)智能制造集聚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足。部分行业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制造体系。
(五)装备制造业创新开发受到人才缺乏制约。当前我省工业企业对智能制造装备应用需求较为旺盛,对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使用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强烈,但我省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紧缺,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产业应用需求。
二、建议
(一)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将南沙自贸区庆盛区块打造成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集群示范区。发展智能制造创新集群是提高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选择。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庆盛板块(简称南沙自贸区庆盛区块)具备建设智能制造创新集群的各项有利条件,适合我省发展智能制造创新集群。因此,建议将南沙自贸区庆盛区块作为我省建设发展智能制造创新集群的选址,并力争将南沙自贸区庆盛区块打造成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集群示范区。
(二)加大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攻关与供给力度,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共性技术的攻关需要政府引导并组织实施,企业的个性化技术需求则应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来展开。智能制造给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新机遇、新挑战,政府应加强对“通用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改造成本。积极引导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做好智能制造的宣传推介、技术咨询、系统管理等技术服务。
(三)大力引进智能制造高端及紧缺人才,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制定、实施人才强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在吸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力度很大,我省应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在新的发展时期,我省应有更大魄力,下更大的决心,大举招才引智,这是我省提升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也是我省面对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必由之路。除吸引国内高层次人才外,还应大力引进国外智力。
(四)加快推进工业制造标准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国外发达国家如德国工业4.0的发展经验显示,工业标准化应领先于智能制造的应用。特别是智能制造生产设备的元器件规格标准化、智能生产流程标准化、智能控制管理标准化等,应先于智能制造的应用工作。有关部门应根据我省智能制造的推进情况,会同质监等部门率先制定区域性工业基础元器件标准,以此推动在更高层次对智能制造标准化进行统一部署。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
(五)营造发展新环境,鼓励体制内人士创业创新。智能制造是一项高智力的研发活动,对应的需求千变万化,必须是高层次人才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践才有可能实现。现实中的大量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积极营造体制内人士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大张旗鼓地鼓励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创新创业兴办企业,形成新的创新经济实体。通过创新实现创业,通过创业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建议制定激励和保障政策与措施,鼓励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从事智能制造的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掀起体制内人士“下海”创业创新的新热潮。允许体制内人士自创办企业之日起,5年内保留公职。体制内人士创办智能制造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员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抵扣增值税,提高企业员工收入,同时将体制内人士吸引到智能制造产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