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43)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其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省发展“互联网+农业”遇到一些问题。
(一)分散式农业用地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现代农业项目普遍反映租地难、租期短、续租价格高,在新建屋舍(含办公用房、深加工厂房等)时需要调整土规、缺少用地指标,现行政策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指引。这导致《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信息监测体系等难以有效实现。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自身行业特点,高投资、周期长、高风险。据广州从化区万花园的入园企业表示,现代种业繁殖、精准化生产、智能化养殖、数字化加工、智能园区等,少则数十万,多的需要过千万投入,但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周期性,当年的可预期收益偏低,回报周期需要数年或者十年以上。
(三)农产品上线和销售始终未能理顺。首先,各类农产品电商企业“千网一面”,趋同投资、重复建设非常普遍,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建站与关站并存。其次,大部分农村地区生鲜冷链物流缺失,超出农产品的最佳保质期。此外,分散经营模式下,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如出现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
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府统筹引导。各级政府应把“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同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网络巨头与农业龙头资源整合,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方式,建立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
(二)支持电子商务扎根基层。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食品、日用消费品的快速配送体系,推进电子支付和物流配送项目与社区电子商务平台联动发展。支持自助智能取物柜项目在社区设点布局,切实解决电商物流最后一百米问题,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取件服务。鼓励我省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网上预售和实时销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的B2B、B2C、O2O业务。推动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户利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购销对接活动。
(三)培育本地化电商营销团队。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应侧重于培育一大批的本地化电商营销团队,队伍中应包含店铺运营、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用户界面设计、品牌策划、产品组织、客户服务、仓储物流等职能模块。支持农产品供货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与智能交易平台,实现对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以及批发零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
(四)拓展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加快重点电商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支持电商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全市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信息对接。应用互联网信息、射频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精准化管理。支持电商物流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最大限度降低电商物流成本。
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型冷链物流链,打造冷链物流设施完备的农批市场,重点是要在农业主产区布点成网,打通乡镇到区市的最前沿环节。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带动原产地标准化生产,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成汇集安全生鲜农产品的集散点。推行托盘标准化,加强物流车辆信息化,引入GPS、传感器等收集数据,对接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的信息平台,实现车辆与货物定位、车源与货源高度匹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