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保健品销售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的建议

2017-01-18 20:31:2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41)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加强保健品销售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的建议
  在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了牟取私利,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置若罔闻,靠虚假包装、恶意炒作占领市场,甚至靠“防癌抗癌”等神奇功能加上“洗脑”式宣传来忽悠老年人群体。其中最严重的,是销售人员抓住广大老年人健康需求强烈,缺乏家人的陪伴、孤独感重,维权以及法律意识较低等心理,大打宣传轰炸和亲情牌。有的推销人员还刻意穿上护士服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暗示;然后推销员们就在小区里发传单,推荐老人去听免费健康讲座;接着就是当年江湖算命那套,先夸大危机,然后浑水摸鱼推销他们的保健品。根据业内人士爆料,保健品定价高,消费者才觉得品质好,他们的定价信条是“买保健品的都不缺钱,定价便宜了人家反而不敢买。”一般来说,零售价格是制造成本的10~30倍,甚至更高。“供货价不到10元的液体钙软胶囊,零售价定为88元,15元的深海鱼油能卖到128元。”这些都是普遍现象,还有某补脑产品其成本也就在50元以内,定价达就到了1960元,销售价为成本价的30多倍。
  把上述各种情况归纳起来,保健品市场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乱象。第一,虚假宣传和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保健品的消费对象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正因为许多老年性疾病无法完全治愈,也就给了保健品夸大其功效的宣传空间。第二,销售方式有明显的欺诈倾向,大多数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渠道并非在药店,多数是通过电话销售和大型健康咨询会现场在这些场合进行购买,产品绕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还有一些人假借某某医学研究会、保健学会或编造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医学机构,开办大型健康咨询活动推销保健品。第三,虚高价格骗取老年消费者的钱财,推销者往往以进口产品、高科技制品、新产品、具有特殊功效等这些“理由”标出极高价格,出售给消费者。
  但让人奇怪的是,随着有史上最严之称的广告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这些现象依然未得到遏制。彻底整顿保健食品市场由来已久的乱象,有了最严法律这一重典,还要靠执法部门本着治乱的决心绝不放纵,严格执法。如果执法部门能够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商家,并依法支持消费者正当索赔,这些黑心商家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吹嘘忽悠,也能早点让保健食品市场有序发展。
  为此,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和条例,明确保健食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建立完善“谁监管、谁处罚、谁担责”的相关条例制度,为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加强保健食品市场广告的监督管理,严格把关,落实发布违法广告责任,肃清虚假广告行为;健全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安全消费警示制度,定期发布《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公告》,曝光典型违法虚假销售和广告案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三)加强对保健食品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倡导诚信经营,强化其法制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广泛开展有关保健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假劣保健食品的辨别能力,引导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宣传打假成果,维护好公众自身合法利益。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对保健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严厉惩治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的企业、商家和营销者,确保保健食品市场规范有序经营。同时,物价部门规范保健品销售价格,由政府定价或提出指导价,取消保健品自主定价,抑制虚高价格,回归正常价格。
  (五)积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购买社工服务、激励义工服务、联动家政服务为老人提供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将政府、护理员、志愿者、老人、子女多方有机融合,逐步打造以“亲情服务”为基调,以“快乐养老”为目标的新型养老模式,从根源上消除老人对保健食品及推销员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