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 促进我省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

2017-01-13 22:54:0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079号

  案 题:关于以人为本 促进我省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
  提 出 人:民进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医卫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医改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我区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医疗服务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客观原因是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卫生筹资能力不足等,深层原因是医疗服务体系分工协作和多元竞争机制没有形成,提供有效医疗供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一、我省医疗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偏少
  目前,我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尽管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北京、上海和浙江等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13年,广东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32人,而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为15.46人、10.97人、7.3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40人,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为5.58人、4.05人、2.8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48人,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达到6.36人、4.74人和2.75人。随着我省人口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医疗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需加强
  受编制、福利待遇、培训、晋升等因素限制,我省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如佛山市禅城区的8家社区医院仅有向阳医院能按2014年国家人社部及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发放医务人员工资,其他7间医院每人每月少发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几百元至一千多元,极大的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队伍。
  据统计,2014年,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有2527个,床位数7533张,卫生技术人员40797人,占全省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12.7%、1.9%和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配备不足现象较为明显。再加上服务意识缺乏、服务水平较低、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精神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防控难度逐步加大,这些都明显制约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拥有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20001张、199986人和79746人,分别占全省的36.5%、34.7%和37.9%。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42张、4.03人和1.61人,明显低于全省3.06张、6.50人和1.96人的平均水平。
  (四)现代化的电子医疗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
  远程诊疗技术既节约时间,又减少排队的困扰,而且能找到优质的医生诊治,能满足患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医疗大数据也有利于减少误诊。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与医疗产业结合必将给医学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二、加快我省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投入,增加从业人员
  1.加大医疗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2013年,我省卫生总费用总额达到2518.8亿元,占GDP比重为4.05%,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366.4元,尽管超过了全国人均卫生总费用,但是比北京市的6337元、浙江的3114.5元和江苏的2787.6元要低。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县(区)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同时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大幅加大对医疗服务业的投入,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2.增加欠发达地区和县(区)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
  基层及欠发达地区缺卫生技术人才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导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一是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设置基层卫生服务奖励工资(财政提供)。确保基层医卫人员的工资不低于市级医疗机构同等专业人员的收入,使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医卫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二是加大医卫技术人员的培养,财政提供医学生的规培费。
  卫生技术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为此应继续增加我省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人数,特别应增加基层医卫人数,使之与广东人口规模相适应。
  (二)构建区域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省内医疗服务同质化
  1.整合医疗资源
  以广深医疗高地为中心,构建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北地区、粤西地区四大区域性医疗服务体系,推行医师区域执业注册制度,使区域内医疗资源有序流动,逐步形成全省规范协同的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服务网络,助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基层落地。
  2.医疗精准帮扶
  帮扶不能流于形式,建议省政府完善医疗帮扶政策,实现基层医疗精准帮扶,大医院与小医院结对帮扶,发达地区的大医院要帮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主要是帮技术、帮管理、帮人才培养。
  3.大力发展远程医疗
  合理开发网络医疗设备,如网络听诊器、网络心电图机、远程胎心机等,使远程医疗开展成为可能。扩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范围,逐步缓解我省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真正实现省内医疗服务同质化,使居民无论在中心城区还是远郊区县,均有望在自己家附近,接受同等水平、同样内容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三)互联网实体化,推进健康服务无缝对接
  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再造,将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和区域医疗云平台有机结合,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在线医疗管理服务,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医疗与健康服务全程无缝对接。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医疗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不断培育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新业态。
  (四)科技创新,双核驱动,为医疗产业升级打造新动力
  1.发展基因技术,打造精准医疗高地
  传统的经验医学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和医疗效果欠佳。据统计,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不必要的治疗和没有效果的治疗造成的浪费,高达7500亿美元,相当于医疗总开支的30%。而在我国,无效医疗的耗费则更为严峻。精准医疗的出现,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的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的费用。
  当前,许多国家把精准医疗作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美国,“精准医学计划队列项目”今年启动,在2019年前招募100万名志愿者,收集医疗记录、基因信息和生活方式等数据;在英国,推出了针对癌症和罕见病患者的“十万人基因组计划”。同样,为了加快“卫生强省”建设,打造精准医疗高地,应加快与省内众多知名高校和医院合作,系统加强精准医疗研究,引入生物医药机构和团队,培养与发展精准医疗试验区,加快重大疾病、慢性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省医疗服务与医疗产业新动力。
  2.引入VR技术,打造空间模拟医疗培训中心
  VR技术俗称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核心是建模与仿真。
  医疗培训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但是很多时候病人没有那么多,而且现今的医患关系非常紧张不允许我们拿病人练手,很多外科新人由于缺乏锻炼机会很难得到进步。而VR技术能够很好地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通过模拟出一个安全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受训者随时可以进行各项操作和手术训练,不仅有利于受训者充分理解培训内容,还能大幅降低培训成本。VR技术的出现,将会逐渐改变医学界的传统授课模式,我们应加强与省内外各大高校合作,积极在医学范畴内开发与推广VR技术,率先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空间模拟医疗培训中心;以VR技术和基因技术双轮驱动,为我省医疗产业升级打造新的驱动力。
  (五)发展全生命周期中医保健服务
  2013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是今后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同时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历来是我省优势领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市场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中医药服务发展模式,全面覆盖医院、社区、家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诚理念的服务模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六)逐步推进医疗服务领域简政放权,构建多元医疗供给体系
  建议要进一步放宽社会办医准入,取消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促进社会办医。重点扶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传统技术门诊部和名老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政策扶持上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如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补助政策,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落实房产、土地有关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费优惠政策,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支持社会办医,积极探索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