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广东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的建议

2017-01-13 23:29:5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070号

  案 题:关于加强广东雨水收集及再利用的建议
  提 出 人:孟丽红(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缺水已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是全球13个缺水的国家之一。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89.3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从数据来看,我省属降水丰沛的省份。但同时我省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降雨量在时间、地域和年际上差异较大,某些地区存在水质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危机,一些城市例如广州还因为降水量大经常出现“水浸”的现象。因此加强我省的雨水收集及再利用无论对缓减我省水资源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我省防洪排涝减灾能力,还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是极其有益和必要的。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城市雨水资源利用非常重视,已经将其作为第二水源,其经验和方法对降水量大的我省很有借鉴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雨水集蓄与透水地面组成的雨水利用和回灌系统。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层,实施绿色街区计划;德国提出了一项要把城市80%的地面改为透水地面的计划,规定新建小区若无雨洪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水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日本从80年代初推行“雨水渗透计划”,利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铺装公园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及城市道路。1996年初,仅东京就铺设透水性铺装49.5万平方米,市区雨水流出率由51.8%降低到5.4%;澳大利亚悉尼的维多利亚公园,是利用公共空间和交通体系作为地表水的收集,再作为水景的水源重复使用,以色列雨水资源利用率更是高达98%。
  从国内看,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北京、上海、郑州、昆明等大城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大规模利用城市雨水积累了可资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北京市政府2000年66号令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市区雨水利用工程,今年又提出:“改防汛为迎汛”。《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要求“绿地道路应当建设低草坪、渗水地面,使用透水性能好的材料,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及附属用地应当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的设施,鼓励单位和居民屋顶及庭院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和渗水井”。上海市世博园区通过屋顶绿化、低洼绿地、渗透性辅面等措施强化雨水的储蓄和下渗以减少雨水泾流,通过景观水体的调蓄削减外排雨水量,通过地下雨水调蓄池以减少雨水污染等措施,实现“生态世博”的理念。郑州市还计划投资30亿元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生态环保的城市排水系统。
  综观我省在水资源方面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业用水重复率低,而且随着农村乡镇城市化发展,工农业用水矛盾将日趋突出。珠三角、粤东等地区有些河段还存在着水污染。必须加强雨水的利用,将之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二、目前有关部门对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视认识程度还不够,无论是宣传教育还是政策法规的配套等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三、雨水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雨水回收的研究和开发上技术力量不够,与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加强宣传和研究,树立雨水利用资源化的理念。
  在社会公众层面,通过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宣教教育等方式全面加强宣传,还可在各校设立雨水研究利用的专科项目,普及雨水利用资源化的理念和知识,从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引导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到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意义,取得社会对雨水“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共识,树立雨水可利用的理念, 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循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制定的基本原则,组织雨水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将城市雨水利用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二、搞好规划,因地制宜推进雨水利用。
  从规划入手,把雨水利用列入城市整体规划,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可考虑制定符合本市实际情况、可操作的《雨水利用条例》等政策法规,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对各类型建筑的雨水利用措施提出对应的要求,具体操作实施规范。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集蓄、滞洪、排泄、处理、利用等诸多水循环环节,涉及到水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要科学研究,合作统筹安排,明确具体实施和事后监督的职责分工,逐步推进。在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的同时,加强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对新建和改建小区,包括工业、商业、居民区、公共市政建筑的要求一一罗列。如云南昆明市在2009年制定发布了《关于印发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的通知》,内容较为详实,操作性较强,可资借鉴。
  第三,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保障,推进可持续发展。
  我省应成立政府专责部门,主管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其次作为环保产业,政府应有资金扶持。通过设立基金、优惠政策和补贴方式,鼓励和调动开发商、物业和市民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同时应对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建立融合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节约用水保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