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建议

2017-01-14 00:14:4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044号

  案 题: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医卫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对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功能不断完善,让民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优质、便利、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站点发展不均衡。经济好的镇区,结构比较规范,条件较好,服务到位,而经济不好的镇区则相对较差。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功能开展缓慢,缺乏指导性的规范文件(如精神病、慢性病防治等等)。社区卫生发展的远景应重在群体防病,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而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较为普遍,其他如慢性病的管理,妇幼保健、残疾人康复、精神病人社区管理等相对滞后。
  3、制度的执行力度欠缺,双向转诊通道不畅通。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应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合理使用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减轻群众医疗费用和负担。但实际上由于涉及医院本身的利益,上转的多,下转的极少。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数不足,初始制定编制人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待遇较差,人才流失较明显等问题。
  5、社区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缺少具备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资格的人员。
  6、缺乏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7、目前很多地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系统尚不能与基本医疗服务相对接,区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无法互通,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率不高,慢病管理效率低。
  一、由政府统筹,科学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辖区居民人口,以居委会委为管辖范围,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为骨干,合理组建团队,进一步优化基层人员结构,强化责任管理。
  二、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基本医疗为切入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中心,先易后难逐步深入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形成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居民的信赖和肯定。
  三、正确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的就诊理念。加快医院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医院职责,发挥各级医院在社区服务中应有的作用,尽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系统与基本医疗服务相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效果。
  五、积极开展家庭责任医生服务。一是对特困、孤老、高龄空巢、离休老人、失能等重点人群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二是完善家庭责任医生服务网络,为所需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家庭责任医生实现对居民的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六、尽快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包括业务管理考核、岗位绩效考核、财政投入使用监督等。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的最优化以及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
  七、制定并落实培养全科医生和吸引人才进社区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队伍建设的财政扶持,科学设置在编人数,合理提高待遇,完善社区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各项补贴及养老保障政策,切实保障社区医疗机构人力投资的连续性和动态调整,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活力。
  八、加大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一是合作培养。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对有志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学生进行定向培训。二是双向轮回培训。由省级或市级公立综合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派遣医疗服务队巡回医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委派医务人员定期到大型综合医院或医学院校进修。同时还可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专家定期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帮带培训,提高医疗服务层次。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在获得全科医生专业资格的基础上,继续专业硕士、博士的学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