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广东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2017-01-14 01:18:1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020号

  案 题:关于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广东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当前全省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双高双紧”阶段,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外贸疲软、内需不足、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维持农民收入高增长态势动力不足。努力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持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稳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管理通胀预期、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至关重要。而“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广东在目前通过“互联网+农业”手段创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化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分散式农业用地难以短时间内改变。近年来,国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广东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推行土地确权、鼓励农地流转。但在乡镇,除了临近城区农业用地可实现连片流转利用,在稍微边远地区的农业用地都是切割分散在众多的个体农户手中。现代农业项目普遍反映租地难、租期短、续租时价格高,在新建屋舍(含办公用房、深加工厂房等)时需要调整土规、缺少用地指标,现行政策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指引。这导致《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信息监测体系等难以有效实现。
  二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自身行业特点,高投资、周期长、高风险。据广州从化区万花园的入园企业表示,现代种业繁殖、精准化生产、智能化养殖、数字化加工、智能园区等,少则数十万,多的需要过千万投入,但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周期性,当年的可预期收益偏低,回报周期需要数年或者十年以上。即便是广东省的大型现代农业项目,仍需要面临气候状况等客观挑战,长时间霜冻、超强台风、大面积干旱等,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三是农产品上线和销售始终未能理顺。首先,各类农产品电商企业“千网一面”,趋同投资、重复建设非常普遍,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建站与关站并存。其次,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而且复杂多样,缺少相应国家统一标准,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容易被滥用。大多数农产品商品价值较低,受季节气候影响,难以确定固定价格,但中间成本过高(如市场推广、包装运输),大部分农村地区生鲜冷链物流缺失,超出农产品的最佳保质期。此外,分散经营模式下,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不少农产品安全性不高,如农药残留、激素残留等。
  一、加强政府统筹引导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应优先提升县级以上政府的思想认识,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看到经济前景,争取把“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上升为政府行为,引导县级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和资源要素整合力度,形成推动合力。统筹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撑。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的技术进步速度,把“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同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网络巨头与农业龙头资源整合,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方式,建立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
  二、支持电子商务扎根基层
  支持基于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的便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同城网络消费。推动有条件的大型零售百货企业、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企业依托线下销售平台优势,加快发展便民销售模式进社区。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食品、日用消费品的快速配送体系,推进电子支付和物流配送项目与社区电子商务平台联动发展。支持自助智能取物柜项目在社区设点布局,切实解决电商物流最后一百米问题,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取件服务。
  鼓励我省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网上预售和实时销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的B2B、B2C、O2O业务。通过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举办农产品促销活动。推动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户利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农产品购销对接活动。结合肉菜溯源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电商企业与农业质量检测系统的对接,加强对检测数据的电子化保存及查询支持,稳步推进网上放心肉菜工程。
  三、培育本地化电商营销团队
  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应侧重于培育一大批的本地化电商营销团队,队伍中应包含店铺运营、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用户界面设计、品牌策划、产品组织、客户服务、仓储物流等职能模块。支持农产品供货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与智能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对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以及批发零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
  四、拓展电子商务物流网络
  制定电子商务仓储布局规划,建立全省电子商务公共仓储体系。在“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合理布局大型物流中心、分拣中心、快件处理中心的建设,促进电商物流业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融合,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路网建设。加快重点电商物流基地项目建设,支持电商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全市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信息对接。建设基于电子商务快速反应所需的智慧供应链。应用互联网信息、射频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精准化管理。支持电商物流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幅度提高电商物流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电商物流成本。
  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型冷链物流链,打造冷链物流设施完备的农批市场,重点是要在农业主产区布点成网,打通乡镇到区市的最前沿环节。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带动原产地标准化生产,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成汇集安全生鲜农产品的集散点。提升信息利用效率,重点是整合资源,避免单体冷库、单线运输,满足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需求。推行托盘标准化,加强物流车辆信息化,引入GPS、传感器等收集数据,对接中国冷链物流联盟的信息平台,实现车辆与货物定位、车源与货源高度匹配等。尽量减少中间层层加价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五、鼓励创业创新人才返乡下乡
  发展农村互联网,要鼓励人才回流创业,进一步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政策。还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移动终端普及力度,尤其是乡镇一级应积极接入全国农村大数据,打造“农村云”。
  而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建立政府、企业、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多方协同参与的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立电子商务代培班,探索“招生即招工”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认定一批电商实训主体作为市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